頂街派出所(暫停營業)

頂街派出所位於豐原火車站旁,是具備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建築。從日治時期開始作為派出所使用,後經多次修復轉型,現為藝文活動空間。這棟建築保留了許多歷史痕跡,外觀曾噴漆成紅色,內部空間也經過重新規劃,成為藝文咖啡廳與沙龍。它不僅是豐原的重要地標,也結合歷史與當代文化,展現歷史保存與藝術交流的價值。

「頂街派出所」位於豐原火車站旁,是一棟具有深厚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的建築。自日治時代起,它便作為警察機關運作,後經多次修復與轉型,如今成為結合歷史保存與藝文活動的複合空間。這棟建築不僅是豐原地區的重要歷史標誌,也成為當代文化與藝術交流的載體,其歷史沿革、建築特色與現今功能,均展現出獨特的價值與魅力。

從歷史沿革來看,「頂街派出所」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的1906年,當時稱為「頂街警察官吏派出所」。這座建築最初是為管理豐原地區的治安而設立的,但由於原木造建築在1931年因腐朽損壞而無法使用,便於1935年因中部大震災而遭毀損,後於1936年重建為兩層樓式建築,並在同年8月舉行「上棟式」,現存的「棟札」便記錄了這段歷史。這座建築在戰後時期改稱「頂街派出所」,直到2012年遷出至新廳舍,長達76年間持續在豐原火車站前提供警備服務,成為該地區的重要治安據點。

「頂街派出所」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日治時期的建築特色與時代精神。其外觀原為褐色洗石子外牆,牆基貼飾綠釉溝紋面磚,後因配合警察機關的使用需求,將外牆噴漆成紅色,形成獨特的視覺辨識度。這座二層式建築的設計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也反映了日治時期對公共設施的規劃理念。建築內部保留了許多歷史痕跡,例如原為警察機關的辦公室與設備,以及1936年重建時的施工紀錄。此外,建築的結構與空間佈局也展現出當時的工程技術,例如牆體的加固方式與樓層的設計,均為研究日治時期建築歷史的重要實證。

在歷史保存與修復方面,「頂街派出所」於2002年被臺中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這使得這座建築的價值被更深入地認識與保護。2015年,經修復工程後,建築的原貌得以恢復,並在2019年由人文國際公司取得委託經營權,轉型為「A.D.1936藝文珈琲」與「昭和十一年藝文沙龍」,使這座歷史建築在保留其歷史價值的同時,也成為當代藝文活動的場地。修復工程的過程不僅涉及對建築結構的修復,也包括對內部空間的重新規劃,以適應新的功能需求。例如,原本作為警察機關的辦公室被轉換為藝文空間,而建築的外牆則保留了紅色噴漆的原貌,以維護其歷史特色。

「頂街派出所」的現今功能與文化意義,使其成為豐原地區的重要文化地標。1樓的「A.D.1936藝文珈琲」作為餐飲與文創空間,展售輕食、豐原特產、糕餅與生活漆器,並結合在地文化元素,使來訪者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感受豐原的風土人情。2樓的「昭和十一年藝文沙龍」則作為藝術品展場、文藝家交流與講座平臺,成為藝術家與觀眾互動的場所。此外,建築內還舉辦漆藝特展,例如「樹漆造蘊 千年不壞—天工開物 年年有餘」,展現傳統漆藝的精湛技術與文化價值。這些活動不僅讓歷史建築活化,也讓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橋樑。

「頂街派出所」的歷史與現狀,也反映了豐原地區的發展軌跡。從過去的行政中心到現今的文化空間,這座建築的轉型過程,體現了地方文化與歷史保存的價值。在現代社會中,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投資。透過「頂街派出所」的轉型,豐原地區的歷史文化得以延續,而這座建築也成為當代藝術與文創產業的載體,展現出文化產業與歷史保存的共生關係。

此外,「頂街派出所」的地理位置亦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它緊鄰豐原火車站,作為交通樞紐,也成為連結豐原與周邊地區的契機。這座建築的歷史與現今功能,使其成為豐原地區的象徵性地標,吸引許多觀光客與藝術家前來參觀與交流。在當代社會中,歷史建築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歷史本身,更在於其能與當代文化產生互動與連結的潛力。透過「頂街派出所」的運營,這座建築不僅保存了歷史記憶,也成為當代文化與藝術活動的場地,展現出歷史與當代的融合。

總體而言,「頂街派出所」是一座兼具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建築。從其歷史沿革到現今的功能,均展現出豐富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這座建築不僅是豐原地區的重要歷史標誌,也成為當代文化與藝術交流的載體,其歷史與現今的結合,使它成為一座值得深入研究與尊重的歷史建築。透過對這座建築的介紹,我們不僅能瞭解其歷史背景,也能感受到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附近的景點
豐原太平洋百貨
廟東夜市
豐原慈濟宮
Sylvia創意小學堂-miniCNC雕刻體驗館
葫蘆墩公園
葫蘆墩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