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百年砌石梯田是農耕文化的重要象徵,像嘉義竹崎鄉的頂笨仔和新北石門的嵩山社區,都保留了先民智慧。頂笨仔用石塊堆砌田埂,堅固防風蝕,種植稻作,苦楝樹是這裡的象徵;嵩山則用火山岩砌田,花海與梯田交相輝映,還種植了「千歲米」。兩地雖然風格不同,都展現了漢人與原住民開墾的歷史,也讓農耕文化延續至今,成為遊客探索風土民情的重要景點。
百年砌石梯田作為臺灣農耕文化的重要見證,散落在各處山嶽之間,以堅實的石塊堆砌出蜿蜒的田埂,不僅是先民智慧的體現,更串聯著土地與人間的連結。其中,嘉義縣竹崎鄉的光華(頂笨仔)地區與新北市石門區的嵩山社區,便是兩處具有代表性的百年砌石梯田,各自承載不同的歷史軌跡與文化記憶,展現出臺灣原住民與漢人開墾的雙重身影。
頂笨仔的砌石梯田位於嘉義縣竹崎鄉,是頂笨仔先民在百年間於山坡地開墾的見證。這處梯田的建造方式,依賴於當地自然地形與先民的巧思,每塊田地的外圍與外牆皆以原石一塊塊堆砌而成,形成一道堅固的防風蝕牆壁。這種堆砌技術不僅能鞏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更在地形起伏的山地間,為農耕提供了穩定的耕作面積。經過百年的風雨侵蝕,這些石砌梯田依然堅固如初,展現出先民對土地的執著與對生存的堅定信念。目前,這些梯田仍被當地村民使用,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成為社區生活的重要支柱。頂笨仔的苦楝樹,則是這片土地的象徵,其壯碩的枝幹守護著每戶人家,也見證了這塊土地的變遷與發展。每年春天,苦楝樹開出的紫色花朵,為這片土地增添了詩意的色彩,也吸引著遊客前來賞花、賞景。
與頂笨仔的梯田不同,新北市石門區的嵩山社區百年石砌梯田,則是以陽明山火山岩為主要建材,展現出獨特的自然美學。這處梯田的建造歷史可追溯至三百年多年前,當時先民以三角鼎立法堆砌田埂的邊坡石墻,一塊塊石頭層層交錯,形成美麗的幾何圖案。這種堆砌方式不僅能穩定山坡,也讓梯田在自然風景中更具美感。每年四、五月,嵩山梯田會綻放鳶尾花,而六月中下旬則是大波斯菊花盛開時節,花海與梯田景緻相互輝映,成為吸引遊客的景點。這處梯田的特色,在於其與周遭自然環境的融合,除了梯田本身,還有青山瀑布、石門洞等景點,共同構成一幅完整的山嶽風光。此外,嵩山社區還積極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引進日本越光米品種,在復育後的百年石梯田種植,因參與的農民加起來逾千歲,因此被稱作「千歲米」。這項計畫不僅讓梯田重新活化,也讓社區的農耕文化得以傳承。
兩處梯田的建造方式與文化意義,雖有不同,但都體現出臺灣各族羣對土地的尊重與經營。頂笨仔的梯田,是漢人開墾的見證,而嵩山社區的梯田,則融合了原住民與漢人共同開發的歷史。在這兩處,梯田不僅是農耕的工具,更成為社區的象徵,連結著過去與現在,也成為遊客探索臺灣風土民情的重要路徑。頂笨仔的苦楝樹與嵩山社區的花海,都是這兩處梯田的特色景觀,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臺灣土地的深厚文化。
此外,這兩處梯田的現狀,也反映出臺灣農業與社區的變遷。頂笨仔的梯田雖然歷經百年風雨,但依然被當地村民使用,顯示出這處梯田在社區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嵩山社區的梯田,則在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下,重新活化,成為結合環境復育與觀光導覽的場所。這項計畫不僅讓梯田得以保存,也讓社區的農耕文化得以傳承,展現出臺灣在面對現代化挑戰時,如何保留傳統與創新發展的雙重可能性。
總體而言,百年砌石梯田作為臺灣農耕文化的見證,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具有教育意義。頂笨仔的梯田與嵩山社區的梯田,各自展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也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能更深入理解臺灣的土地與人間。這兩處梯田的現狀,也反映出臺灣在農業與社區發展上的努力,展現出臺灣在面對變化時,如何維護傳統與創新發展的雙重可能。未來,這兩處梯田的保護與發展,將繼續成為臺灣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