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隱寺在嘉義縣觸口村,位於天長山與地久橋之間,環境優美,是阿里山地區著名的信仰中心與文化景點。寺內建築包括龍虎門、天井、三川殿、內殿、二樓圓通古佛殿等,每個區域都有獨特設計與歷史故事。例如龍虎門有濟公雕像與龍龜鎮守,天井掛有交趾陶藝術,三川殿有銅錢藻井與濟公神像,內殿供奉五公菩薩與哪吒太子,二樓則有圓通古佛與十八羅漢。周圍還有地久橋、天長橋與財寶天庫金爐等景點,展現出龍隱寺的藝術與文化價值。
龍隱寺位於嘉義縣觸口村,座落於天長山與地久橋之間,環境優美,景觀殊勝,整體建築融合了傳統工藝與宗教信仰,成為阿里山地區著名的信仰中心與文化景點。寺廟規模遼闊,由多個建築區域組成,包括入口的龍虎門、天井、三川殿、內殿、二樓的圓通古佛殿,以及周圍的金爐、燃炮樓、地久橋與天長橋等景點。以下將針對這些重點地點進行介紹,以呈現龍隱寺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文化價值。
首先,龍隱寺的入口處設有「龍虎門」,這座門樓以精細石材雕刻設計,中門上方懸有廟額,兩側為龍與虎的圖騰,象徵廟宇的威嚴與靈氣。門樓的石堵牆上雕刻有濟公禪師的精美形象,栩栩如生,展現出傳統工藝的精緻。門樓前有七寶銅鑄的天公爐,兩旁設有龍龜,用以鎮守聖地,這也是龍隱寺的特色之一。入口處的設計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象徵著廟宇的靈氣與歷史積累。
進入龍隱寺後,首先面對的是「天井」,這是一處以八卦遮頂的開闊空間,用以作為供奉與拜祭的場所。天井周圍的牆面掛有精彩的故事交趾陶,這些陶藝作品以傳統技法製作出濟公禪師的生平故事,展現出廟宇的歷史與信仰文化。天井的設計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也成為觀光客拍照與休憩的場所,是龍隱寺的重點景點之一。
過天井後,便是「三川殿」,這是龍隱寺的主殿,由三座門樓組成,中門為主門,兩側為側門,形成三川的結構。三川殿的門神立體雕刻精緻,兩側的交趾陶故事也引人入勝,展現出廟宇的藝術價值。三川殿的屋頂設有銅錢造型的藻井,這是一處獨特的設計,象徵著財富與吉祥。三川殿中設有濟公禪師的神案,供奉騎龍的濟公神像,神案後設有朝內的龍龜,這也是龍隱寺的特色之一。
三川殿後方是「內殿」,這是龍隱寺的主祀區域,內殿前設有神案,祀中壇元帥哪吒太子。內殿三龕,主龕奉鎮殿五公菩薩與開基濟公禪師,左龕祀福德正神,右龕祀註生娘娘。五公菩薩的設置是龍隱寺的特色,據廟方說明,五公菩薩為降龍羅漢、伏虎羅漢、康公(李鐵拐化身)、寶公(布袋和尚化身)、化公(達摩祖師化身),這五位菩薩化現,為圓通古佛(觀世音菩薩)渡化天下時鎮守五方的菩薩。內殿的設計不僅具有宗教意義,也展現出廟宇的歷史與信仰。
內殿後方是「二樓」,這處設有前庭,可走近鐘、鼓樓,也可俯瞰地久橋的風景。前庭也設有兩尊龍龜,用以鎮守聖廟。二樓主祀圓通古佛,即觀世音菩薩,殿中左右樑上設有十八羅漢,這是一處獨特的設計,展現出廟宇的藝術價值。二樓龍側陪祀文殊菩薩,虎側陪祀普賢菩薩,這也是龍隱寺的特色之一。二樓偏廳為文史資料及結緣經書的地方,設有濟公禪師石像一座,可求取發財母錢、平安符等。
除了主殿與二樓的建築,龍隱寺周圍也設有許多景點,例如「地久橋」與「天長橋」,這兩座橋樑位於寺廟的前方與後方,是觀光客拍照與賞景的絕佳地點。地久橋與天長橋的設計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也象徵著廟宇的靈氣與歷史積累。此外,寺廟前有「財寶天庫金爐」,規模不小,用以供奉財神與祈求財運,這也是龍隱寺的特色之一。寺廟前的「燃炮樓」,樓面上也貼滿宮廟參香的「香條」,是少見的設計,展現出廟宇的獨特風格。
龍隱寺的建築工藝非常精緻,例如三川殿的銅錢藻井、交趾陶的故事、龍柱的雕刻等,都展現出傳統工藝的精緻。此外,寺廟的石刻、木雕、彩繪等工藝也十分精湛,使得龍隱寺成為一座華麗的藝術殿堂。這些工藝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展現出廟宇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總體而言,龍隱寺的每個地點都具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從入口的龍虎門、天井、三川殿、內殿、二樓的圓通古佛殿,到周圍的地久橋與天長橋,每一處都展現出廟宇的靈氣與歷史積累。龍隱寺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文化景點,值得觀光客親自參訪,體驗其歷史與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