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門工藝步道位於屏東三地門鄉,結合工藝與自然,讓人體驗原住民傳統與現代創作的融合。步道長約453公尺,沿路經過多間工坊,如陶藝、琉璃珠與藝術空間,每個地方都有獨特故事與藝術展示。還有地摩兒藝術公園、紅藜夯牛角店與鐘理和故居等,讓遊客深入認識三地門的文化、歷史與自然風貌,是一條讓人放慢腳步、感受當地魅力的旅程。
三地門工藝步道是位於臺灣屏東縣三地門鄉的一條文化與自然結合的特色步道,沿途穿過多個工藝工坊與文化景點,展現原住民傳統技藝與現代創作的融合。這條步道不僅是遊客認識三地門鄉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一段讓人心靈沉浸的旅程。步道起點為三地門鄉中正路一段,沿著鄉道蜿蜒而行,經過1212塊由部落老人與孩童共同繪製的陶板,這些陶板以傳統圖騰與生活場景為主題,成為步道的點綴與歷史記憶的載體。步道總長約453米,但沿途的每一個轉角都藏着不同的故事,讓人感受到三地門鄉的獨特魅力。
步道的起點是「峨格工作室」,這間工坊以陶藝與傳統服飾創作聞名,工坊內牆上懸掛著許多由部落長輩與孩童共同創作的陶板,這些陶板以傳統圖騰、自然景觀與生活場景為主題,展現排灣族與魯凱族的藝術風格。工坊內的陶藝創作過程,讓遊客能親身感受陶土的質感與燒製的流程,而工坊外的陶板則是步道的延伸,成為遊客在步道上觀賞的藝術品。這間工坊的創始人峨格,曾是部落的傳統技藝傳承者,他將傳統陶藝與現代設計結合,讓三地門的陶藝文化得以延續與創新。
步道的中段是「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這間工坊以琉璃珠創作聞名,工作室內牆上掛滿老闆親手繪製的琉璃版畫,展現其對藝術的熱忱與巧思。工坊內的琉璃珠創作過程,讓遊客能親身參與,體驗燒製琉璃珠的樂趣。這間工坊的特色在於將傳統珠藝與現代設計結合,創造出獨特的琉璃珠作品,而這些琉璃珠不僅是精緻的飾品,更是三地門鄉文化與藝術的象徵。工坊內的「食在唯一咖啡」則提供當地特色餐飲,讓遊客在品嚐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三地門鄉的風土人情。
步道的後段是「沙滔舞琉璃藝術空間」,這間工坊以琉璃藝術與原住民舞蹈為主題,工坊內除了展示多樣的琉璃作品,還設有讓遊客休息的咖啡廳。工坊後方的小舞臺是步道的另一個亮點,每逢假日,這裡會有原住民舞者帶來動態表演,帶領遊客進入夢幻的琉璃世界。這項表演結合了三地門鄉的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臺設計,讓遊客在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中,感受原住民文化的魅力。
步道沿途還經過「地摩兒藝術公園」,這座公園以「地摩兒」為名,是三地門鄉的代表性景點之一。公園內的陶板與工藝主題看板,展現三地門鄉的工藝文化,而公園外牆上的六十道百步蛇紋石板,則是排灣族神話故事與生活事蹟的載體。這些石板的雕刻細膩,不僅是藝術的表現,更是三地門鄉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公園與中山公園雖同為三地門鄉的景點,但地摩兒公園更側重於工藝與文化,而中山公園則是日治時期的忠烈祠,後改為公園,成為初到三地門的遊客必訪之地。
除了工藝與文化景點,三地門工藝步道也穿過自然與歷史的結合點。例如,步道旁的「紅藜夯牛角店」,這間店家以部落農作物紅藜為材料,製作出香酥美味的夯牛角,是三地門鄉的特色伴手禮。紅藜的特殊香氣與酥脆口感,讓這道甜點成為遊客的心頭好。而店內的特製小米燒,則以小米原味、紅麴、巧克力三種口味為主,是三地門鄉的另一項美食推薦。
步道的另一個特色是「賽嘉步道」,這條步道位於賽嘉國小後方,全長2,100公尺,通往賽嘉飛行場。這條步道不僅是自然景觀的展示地,也是鳥類觀察的佳處。遊客可以在此欣賞大冠鷲與鳳頭蒼鷹的飛翔,甚至有機會看到保育類的朱鸝。這條步道的設計讓遊客在漫步中感受自然的美景,同時也能體驗三地門鄉的生態環境。
三地門工藝步道的另一個重點是「鐘理和故居」,這間故居是臺灣文學史上的重要遺產,展現了鍾理和的文學成就與生活環境。鍾理和是客籍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描繪基層百姓的人性尊嚴與生活景況,是臺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故居內的陳設與文物,讓遊客能深入瞭解鍾理和的生平與創作背景,感受三地門鄉的文化與歷史。
三地門工藝步道的每個地點都展現了三地門鄉的獨特魅力,從工藝工坊到文化景點,從自然景觀到歷史遺址,每一個角落都藏着三地門鄉的 stories。這條步道不僅是遊客認識三地門鄉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一段讓人心靈沉浸的旅程。在這條步道上,遊客可以感受原住民傳統技藝的精華,也能體驗現代與傳統交融的藝術魅力,更能在自然與歷史的結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與感悟。三地門工藝步道,是一段值得細細品味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