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崇寺在臺灣屏東,結合中國宮殿與佛教藝術,設計花了二十多年,由宏安上人主持。寺內有景泰藍壁畫、金剛寶座和五百羅漢柱,都是首創。毘盧殿是核心,有銅鑄佛像和華麗的壁畫,色彩豐富,工藝精湛。圓通寶殿有高8公尺的觀世音像,文殊殿則用花崗岩建造,堅固又美觀。景泰藍壁畫用了23道工序,歷時12年完成,色彩持久不褪色,是佛教藝術的代表。妙崇寺融合傳統與創新,是臺灣佛教文化的重要標誌。
妙崇寺位於臺灣屏東縣六龜鄉,是一座融合中國傳統宮殿建築與佛教藝術的宗教場所。其建築風格以中國城堡式宮殿為藍本,結合唐宋時期佛教寺院的伽藍七堂形式,展現出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整座寺廟由宏安上人規劃設計,歷時二十餘年完成,從建築規劃、材質選擇到經變圖內容、配色設計,皆凝聚著創建者對佛教藝術的深刻理解與追求。寺內的景泰藍壁畫、金剛寶座、五百羅漢大圓柱等,皆為當代佛寺中首創的藝術表現,成為臺灣佛教文化的重要標記。
妙崇寺的核心建築為毘盧殿,亦稱為大雄寶殿,位於寺廟中軸線的中心位置,是整個寺院的宗教核心。殿內的結構設計採重檐廡殿式屋頂,飛簷翹角的造型展現出唐宋時期宮殿建築的典雅華美,屋頂的花崗巖圓柱則增添出堅固莊重的氣質。殿內中央供奉的銅鑄鍍金毘盧遮那佛,端坐於千葉寶蓮臺上,莊嚴耀眼,周圍天花由樟木雕刻並由義工協助彩繪的五方佛壇城,與四周8.8米高的牆面飾以景泰藍壁畫,形成華美繽紛的視覺效果。這座殿內的景泰藍壁畫,是世界上首創以平面銅片燒製的佛經故事壁畫,色彩層次豐富、潤澤飽滿,如瓷之細緻,散發玉之溫潤光輝,成為臺灣佛教藝術的代表作。
在毘盧殿的周圍,圓通寶殿與文殊殿亦具備獨特的藝術價值。圓通寶殿內供奉的8公尺高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立像,由整塊臺灣檜木雕刻而成,法相慈悲、淡彩秀雅,展現出精湛的木雕工藝。而文殊殿則獨立於堅固厚實的城牆之外,開山祖殿在八八風災中遭土石流沖毀後,於2013年重建落成,以花崗巖建造,展現出堅固耐用的建築特色。殿內供奉的文殊菩薩像,與其周圍的裝飾藝術,皆融合了傳統與創新,成為寺廟中另一個重要的藝術展覽場所。
妙崇寺的景泰藍壁畫,是其最為突出的藝術特色。這項工藝源自中國傳統景泰藍技術,但妙崇寺的應用卻突破了傳統的應用範圍,將其應用於佛寺建築的牆面裝飾。寺內的毘盧殿、圓通寶殿與文殊殿,皆以景泰藍壁畫裝飾,這些壁畫以平面銅片燒製,內容涵蓋佛經故事、經變圖等,色彩層次豐富,工藝細緻,展現出當代佛教藝術的創新與突破。據說,這項景泰藍壁畫的創作過程,歷經12年時間,從紫銅製胎、銅線掐絲、燒焊、點釉、鍍金等23道工序,每一步驟都需極高的技術與耐心,最終經1200度高溫燒製,完成這項藝術成就。宏安上人認為,景泰藍的釉料豐富多彩,不受氣候潮濕影響而褪色,可維持千百年無損,最適合描繪佛經故事,因此選擇此工藝來裝飾寺廟,以傳承佛教藝術的價值。
除了景泰藍壁畫,妙崇寺的金剛寶座與五百羅漢大圓柱亦具備獨特的藝術價值。金剛寶座為寺廟的中心建築,位於毘盧殿的正中央,其設計融合了中國傳統的金剛寶座造型與佛教藝術的元素,展現出莊嚴與神祕的氣質。五百羅漢大圓柱則位於寺廟的迴廊中,每一根柱子皆雕刻有不同羅漢的姿態與神情,展現出精湛的雕刻工藝。這項工程歷時多年完成,成為妙崇寺的重要標記。
妙崇寺的建築與藝術,不僅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也融合了當代佛教藝術的創新。寺內的景泰藍壁畫、金剛寶座、五百羅漢大圓柱等,皆為臺灣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成為遊客來訪時必看的景點。妙崇寺的歷史與文化,不僅是臺灣佛教的寶藏,也是世界佛教藝術的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