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納里部落

禮納裏部落位於屏東縣霧臺鄉,是一個融合原住民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社區。這裡有小米之家讓旅客體驗部落生活,深活共構推動文化傳承,長榮百合國小結合傳統與教育,姥瑰皮藝坊提供手作體驗,遊客中心展示部落歷史,大頭目家的祈福儀式展現傳統,還有魯魯灣餐廳提供原住民美食。每個地方都讓人感受到對傳統的尊重與生活的熱情,是一個有溫度的部落。

禮納裏部落位於屏東縣霧臺鄉好茶村,是一個融合原住民文化與現代生活理念的社區。這裡的每個角落都流露出對傳統的尊重與對當代生活的思考,從家屋前的擺飾到遊客中心的傳統服裝體驗,從皮藝坊的手工創作到國小的教育體系,每一處都展現著部落的獨特魅力。以下將針對幾個重點地點進行介紹,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個如家一般的部落。

首先,脫鞋子的部落(小米之家)是禮納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體驗地。這間由部落居民共同經營的寄宿家庭,提供旅客一個「回家」的機會。當客人踏入這個空間,首先感受到的便是那股溫暖的氣息,家屋內牆上掛滿了居民親手創作的裝飾品,從手工織布到木雕,每一件都傳遞著對生活的熱愛。在這裡,旅客可以與部落居民一同享用小米酒,參與迎賓儀式,甚至在夜晚的月光下與族人一起跳傳統舞蹈。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感受到禮納裏不僅是旅遊地點,更是一個有溫度的社羣。

接下來是深活共構,這是一個由青年創辦的組織,專注於文化傳承與社區發展。其辦公室位於長榮百合國小旁,這裡不僅是舉辦活動的場地,更是一個讓年輕人與部落老人互動的空間。深活共構的活動包括傳統技藝工作坊、部落故事分享會,以及與在地農民合作的田間體驗。例如,參與者可以學習如何用傳統方法處理在地食材,或是在田間與部落長者一同採摘蔬菜。這種活動不僅讓年輕人重新連結原鄉文化,也讓部落的傳統知識得以延續。

長榮百合國小是禮納裏教育的重要象徵。這所學校由張榮發基金會援建,不僅提供基礎教育,更著重於原住民文化的教學。學校的課程設計融合了自然生態教育與傳統知識,例如在課外活動中,學生會學習辨識部落周圍的植物,或是在節慶時參與傳統舞蹈的排練。學校的圖書館收藏了許多部落口述歷史的書籍,而教室裡的牆面則貼滿了學生創作的藝術作品。這種教育模式讓孩子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培養對文化的認同感。

在部落的中心區域,姥瑰皮藝坊是體驗原住民手工藝的絕佳地點。這間工坊由部落居民共同經營,提供旅客親自參與手工創作的機會。在這裡,可以學習如何將牛皮經過處理後,雕刻成鑰匙圈、手飾等小飾品。工坊的老師會詳細說明每一個步驟,從選皮、雕刻到上色,每一步都需細心操作。參與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僅能體驗手工藝的樂趣,也透過老師的講解,瞭解皮藝在部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這種親身參與的體驗,讓旅客對原住民的傳統技藝有更深的認識。

部落的遊客中心則是瞭解禮納裏文化的重要窗口。這裡不僅提供旅遊資訊,還設有傳統服裝體驗區,雖然目前因疫情關係暫停開放,但未來預計將恢復此服務。遊客中心內牆上展示著部落的歷史與文化,從早期的農業生活到現代的社區發展,每一個展項都講述著部落的故事。此外,遊客中心也定期舉辦文化活動,例如傳統音樂演奏會或手工藝市集,讓旅客在輕鬆的氛圍中感受部落的特色。

在部落的每個家屋前,都有一個獨特的擺飾,這與該家庭的職業與階級有關。例如,有些家屋前放置著傳統的木雕作品,有些則展示著農業工具或手工製品。這些擺飾不僅是家的象徵,也展現了部落居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文化的尊重。當旅客漫步在部落之間,可以細細觀察這些擺飾,並與族人閒聊,瞭解每一件作品的背後故事。

大頭目家的皇室祈福儀式是禮納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動之一。這場儀式在部落的當家大頭目家中舉行,整個過程莊嚴而熱烈。參與者會圍繞著大頭目坐下,聽他用魯凱族語講述部落的歷史與百合花的意義。在儀式中,參與者需要先用小米酒敬天、敬祖先、敬土地,才能開始用餐。這項儀式不僅是對傳統的敬重,也象徵著與部落的連結。在儀式結束後,參與者會被邀請參與部落的晚宴,與族人一同分享食物與故事。

最後,魯魯灣餐廳是禮納里美食文化的代表。這間餐廳採預約制,提供無菜單料理,讓旅客體驗原住民的慢活飲食文化。餐廳的環境設計融合了歐洲餐廳的氛圍與在地農產的原料,例如山胡椒烤魚、嫩雞佐烤時蔬等,每一道菜都展現著對食材的尊重與對傳統的堅持。在餐廳裡,旅客可以邊用餐邊與族人交流,感受部落的熱情與文化。

總體而言,禮納裏部落的每個地點都展現了對傳統的尊重與對生活的熱愛。從寄宿家庭的溫暖氣息到深活共構的創新活動,從國小的教育體繫到皮藝坊的手工創作,每一處都讓人感受到這個部落的獨特魅力。這是一個讓旅客不僅能體驗文化,也能與族人建立深厚連結的地方。在這裡,每一個人的到來都像是回家的旅程,而每一處地點的介紹,都讓人對禮納裏有更多的認識與敬意。

附近的景點
北葉觀景台
禮納里環區步道
禮納里遊客中心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隘寮河堤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