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納裏環區步道是一條結合自然與人文的步道,沿著部落邊緣穿過石板路、教堂、古蹟和文化景點,讓遊客在緩步中感受歷史與文化。步道起點在遊客中心,周圍有彩繪與雕塑,展現原住民藝術風格。沿路經過石板路、瑪家村、教堂、芋頭窯與星光大道,每個地方都有獨特故事與景點。最後到達瑪家遊客中心,這裡曾是穀倉,現在提供鼻笛工藝體驗,讓遊客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與信仰。
禮納裏環區步道是一條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緩坡步道,沿著部落的邊緣蜿蜒而行,穿過石板路、教堂、古蹟與原住民文化景點,讓遊客在緩步間感受這片土地的歷史沉澱與文化深度。步道的每個轉角都藏著不同的故事,從古茶柏安街的石板雕刻到瑪家村的重建歷史,從教堂的信仰精神到鼻笛工藝的傳承,每一個地點都象徵著禮納裏部落的過去與現在。
步道的起點位於禮納裏遊客中心,這裡是進入環區步道的入口,遊客中心周圍的環境設計十分用心,牆面與廣場的彩繪藝術與銅造雕塑,無不展現原住民的藝術風格。遊客中心本身也是一處重要的文化地標,其周圍的石板路與壁畫,讓遊客在起步前便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歷史氛圍。沿著步道往前走,可以看見古茶柏安街的石板路,這條街道的每塊石板都刻有故事,例如「無奈的妥協」與「消失的國度」等主題,這些雕刻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部落族人對歷史的記憶與反思。石板上的文字與圖案,讓遊客在行走間,無意識地接觸到這片土地的過去,感受到原住民對歷史的尊重與記憶。
步道繼續向前,會經過瑪家村與好茶村的交界處,這裡的路面整齊平坦,是重建後的永久屋道路,讓遊客可以輕鬆地走過。這條路徑的設計不僅方便遊客,也展現了重建後的社區生活。沿路可以看到原住民的房屋,屋頂的設計與屋外的裝飾,都融合了原住民的傳統與現代建築的結合。在這段路徑上,遊客可以遠眺周圍的山林,感受到禮納裏部落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步道的中段區域則是教堂的聚集地,禮納裏部落共有9座教堂,這些建築不僅是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成為吸引觀光客的景點。每座教堂的建築風格各有特色,有的以簡約的設計展現信仰的純粹,有的則以複雜的雕刻與彩繪展現藝術的精緻。教堂的周圍環境也十分靜謐,讓遊客在行走間能感受到信仰的莊嚴與平和。
在步道的某一段,會經過一座以石頭堆砌而成的「芋頭窯」,這座芋頭窯是部落居民用來燻乾芋頭的設施,讓芋頭可以保存更久。這座芋頭窯的設計簡潔卻功能明確,是原住民生活智慧的體現。遊客在經過這裡時,可以感受到原住民對食物的尊重與對土地的親近。
步道的後半段則是瑪家村與好茶村的交界處,這裡的路徑設計讓遊客可以深入探索這兩個村莊的歷史與文化。在這段路徑上,可以看到原住民的房屋與市場,市場裡販賣著本地的農產品與手工藝品,讓遊客在走訪間也能體驗部落的日常生活。此外,這裡還有一座以紅黑配色與幾何紋路設計的「星光大道」,這座大道的設計融合了現代與原住民的元素,讓遊客在夜間行走時,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獨特氛圍。
在步道的盡頭,會到達瑪家遊客服務中心,這裡曾經是瑪家穀倉,現在則是以遊客服務中心的型態發展成體驗部落文化據點。服務中心的牆面有著石碑,記載著瑪家村、好茶村與大社村在此重建為禮納裏部落的始末,刻劃上太陽、陶壺、百合花、十字架等浮雕,還有盤踞下方的百步蛇雕刻,展現東方與西方文明在此交融與共生共榮。
在服務中心的二樓空間,遊客可以體驗鼻笛工藝DIY,這裡由在地部落族人擔任導覽員,向遊客介紹鼻笛的構造、製作方式與用途。鼻笛在排灣族人心中佔有崇高地位,雙管鼻笛或口笛象徵著人與人之間不離不棄的情感、交流與信任,也與象徵守護部落的祖靈所化身的百步蛇有著密切關係。體驗鼻笛工藝的過程,讓遊客更能深入理解原住民的文化與信仰。
整條禮納裏環區步道,不僅是遊客探索這片土地的路徑,更是感受這片土地歷史與文化的途徑。每一個地點都藏著不同的故事,讓遊客在緩步間,能深刻體會到禮納裏部落的過去與現在,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歷史沉澱與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