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

法鼓山在新北市金山區,結合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觀,是修行和觀光的好地方。這裡有迎菩薩像、法華鐘、聽溪石等景點,每一處都傳達出對自然與心靈的關懷。園區設計講究,建築採用天然材料,與環境和諧共存。鐘樓的法華鐘重達25噸,每年歲末敲響108聲祈福鐘,象徵淨化煩惱。地宮保存臺灣佛教典籍,展現文化傳承。導覽員會帶領遊客深入瞭解歷史與信仰,法鼓山不僅是修行地,也是讓人放慢腳步、與自然連結的空間。

法鼓山位於臺灣新北市金山區,是一處融合佛教文化與自然景觀的修行與觀光勝地。作為中華民國佛教的重要法脈之一,法鼓山不僅是聖嚴法師創辦的宗教團體,更以其深邃的佛教哲學、靜謐的環境與對自然的尊重,成為現代人尋找心靈安寧的避風港。從入口處的迎菩薩像到鐘樓上的法華鐘,從地宮內保存的臺灣佛教典籍到大殿前的聽溪石,每一處景點都隱含著法鼓山對「人與自然」、「心與物」的深刻思考,也展現出其作為佛教修行地與文化園區的獨特魅力。

法鼓山的入口處設有一尊迎菩薩像,這尊雕塑以歡喜的姿態迎接每一位到訪者,象徵著法鼓山對所有來訪者的善意與包容。這尊像不僅是宗教象徵,也成為遊客初入園區時的第一印象,提醒人們在進入這片莊嚴之地前,先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自己與周遭的環境。當你緩步穿越這道門扉,迎面而來的是一片寧靜的景觀,遠處的山巒與近處的樹木交織出層層疊疊的綠意,彷彿在靜默中呼籲人們放慢腳步,感受這片土地的呼吸。

沿著步道往前走,會看到一處石刻題字「聽溪」。這處設計的本意在於引導遊客停下腳步,靜心聆聽溪水的潺潺聲。溪水清澈見底,流過石縫間的微風與水珠,讓人心靈被洗滌,也讓遊客暫時遠離城市喧囂,重新與自然連結。這種「聽溪」的體驗,正是法鼓山強調的「靜心」與「覺知」的實踐,也展現出法鼓山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對遊客心靈的關懷。

過了聽溪處,園區內的景觀便逐漸展現其獨特的設計。法鼓山的建築與景觀規劃充分融合了佛教哲學與自然環境,每一處景點都經過精心設計,以營造出一種與自然共融的氛圍。例如,園內的建築多採用天然材料,如木材與石材,並注重光影與風景的運用,使建築與周圍環境形成和諧的對話。這種設計理念也體現在法鼓山的環境教育上,例如園內設有生態教育區,讓遊客在遊覽的同時,也能瞭解臺灣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法鼓山的鐘樓是園內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這座鐘樓不僅是法華鐘的所在地,也象徵著法鼓山的信仰與精神。法華鐘高4.5公尺、直徑2.6公尺,重達25噸,是法鼓山的鎮山之寶。每年歲末,法鼓山會在這座鐘樓前敲響108聲祈福鐘,這108聲鐘聲代表著108種煩惱與心結,也象徵著對來年心靈的祝福與淨化。雖然這座鐘平常不對遊客開放,但園內設有小鐘,遊客可以按照導覽員的指示,親自敲擊這座小鐘,感受鐘聲的震撼與莊嚴。這種設計不僅讓遊客能參與其中,也展現法鼓山對「參與」與「互動」的重視。

除了鐘樓,法鼓山的地宮也是園內的重要景點。地宮位於大殿正下方,是法鼓山的靈魂所在。1996年,法鼓山在這處地宮舉行奠基大典與安寶儀式,將300多件臺灣佛教典籍與文物保存於內。地宮的設計不僅是對佛教傳統的尊重,也展現法鼓山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地宮的開封時間被標註為西元三千年,這項設計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象徵著法鼓山對未來的期許與對文化永續的承諾。

法鼓山的大殿是園內最莊嚴的建築,其設計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建築理念,既保留了佛教建築的莊嚴與對稱,也展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大殿前的石階與步道設計,讓遊客在步入大殿前,能先靜心調整心態,感受這座建築的氣氛。大殿內的供奉與裝飾,也展現出法鼓山對佛教信仰的虔誠與對藝術的尊重。

除了這些主要景點,法鼓山的環境與景觀也值得遊客細細品味。園內的植物種類繁多,從低矮的灌木到高大的喬木,每一株植物都經過精心安排,以營造出一個與自然共生的環境。此外,園內的步道設計也考慮到遊客的舒適與安全,讓遊客在遊覽的過程中,能輕鬆地走過每一處景點。

法鼓山的導覽服務也是遊客體驗這座園區的重要部分。園內的導覽員會親自帶領遊客參觀各處景點,並詳細解釋每一處景點的歷史與文化背景。這種導覽方式不僅讓遊客能更深入地瞭解法鼓山的歷史與文化,也讓遊客能更貼近法鼓山的信仰與精神。

法鼓山的環境與景觀設計,展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對心靈的關懷。從入口處的迎菩薩像到鐘樓上的法華鐘,從地宮內的典籍保存到大殿前的聽溪石,每一處景點都隱含著法鼓山對「人與自然」、「心與物」的深刻思考。這座園區不僅是佛教修行的地方,也是一個讓遊客重新與自然連結、重新與自己連結的空間。在這裡,人們可以暫時遠離城市的喧囂,重新感受自然的靜謐與莊嚴,也讓心靈在這片土地上得到淨化與安寧。

附近的景點
法鼓山
朱銘美術館
朱銘美術館
金山舊機場遺址
金山舊機場遺址與李芑豐古宅
新北市衝浪運動教育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