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居在地精神啟蒙館位於雲林縣口湖鄉,是為了紀念臺灣民主先驅李萬居而建的文創空間。這裡不僅保留了李萬居故居的歷史痕跡,還透過展覽和設計,將民主思想與在地文化結合。館內展示李萬居的生平與思想,並結合古井、鐵花窗等在地景觀,強調民主與社區的連結。啟蒙館也融合傳統建築與現代設計,成為兼具教育與藝術性的文化中心,讓人更深入理解臺灣的民主歷史與鄉土文化。
李萬居在地精神啟蒙館位於雲林縣口湖鄉梧北村,是為了紀念這位被譽為「臺灣民主先驅」的歷史人物而建立的文創空間。這座建築不僅保留了李萬居故居的歷史痕跡,更透過展覽與空間設計,將民主思想與在地文化融合,成為一個兼具教育性與藝術性的社區文化中心。啟蒙館的建立過程、建築特色、展覽內容,以及與周遭景觀的互動,都展現出臺灣鄉土文化與民主精神的深度連結。
李萬居的生平與歷史地位,是啟蒙館最重要的主題。他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早年因家境貧寒而被迫放棄學業,但憑藉堅定的意志與對社會不公的抗議,最終成為臺灣民主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戰後參與創立《臺灣新生報》,以新聞為武器抗議當局,並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成為關鍵人物,後因遭逮捕而流亡中國,最終在1950年代因政治原因遭當局處決。他的生命經歷,是臺灣民主運動的縮影,也成為後世記憶的一部分。啟蒙館的建立,正是為了讓這段歷史以更可親、可感的方式被後人理解與傳承。
啟蒙館的建築本身,便是一種對歷史的致敬。原為李萬居故居的空間,保留了傳統的「一龍一樑」建築風格,屋頂的瓦片與牆壁的木構結構,都透露出日治時期的工藝痕跡。然而,這座建築在現代化改造中,並未完全保留原貌,而是以新的設計融入當代元素。館內的展覽空間以「民主思想的源流與演變」為主軸,透過圖片、文字、影像與互動展項,展現李萬居的生平與思想。例如,展廳中設有李萬居參與的歷史事件時間軸,以及他寫作的報紙文章複製本,並搭配當時的歷史照片,讓遊客能更直觀地瞭解他的思想與行動。
啟蒙館的展覽內容,也特別強調與在地文化連結。例如,館內設有「藥店口古井」的展區,這口古井據說在明鄭時期便已存在,由荷蘭人開挖,水質甜美,且被傳說能預測天氣。這口井與李萬居的故居相鄰,成為他生活與工作的場所之一。展區中除了展示古井的歷史,還設有互動式的水質測試設備,讓遊客能實際體驗這口井的特質。此外,館內還展出了李萬居與村民互動的歷史照片,以及他與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抗議活動紀錄,這些內容都強調民主思想與在地社會的緊密關係。
啟蒙館的空間設計,也融合了臺灣鄉土建築的特色。例如,館內的展區以木構結構為主,牆壁上飾有傳統的「鐵花窗」圖案,這些圖案由本地藝術家設計,以「手」的圖像為主題,象徵李萬居對社會的「手」的抗爭。此外,館外的廣場設有涼亭與座椅,讓遊客能在閒暇時休憩,並與周遭的自然景觀互動。這座廣場與周遭的調天宮、藥店口古井、鐵花窗巷等景點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景觀。
啟蒙館的周遭環境,也展現出臺灣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調天宮作為梧北村的信仰中心,其建築與裝飾與啟蒙館的風格相呼應,形成一個文化與信仰的結合體。藥店口古井作為歷史遺產,與啟蒙館的展區相鄰,成為遊客瞭解臺灣歷史與自然環境的重要場所。鐵花窗巷則是本地藝術家與社區居民合作的成果,這些鐵花窗以「手」的圖像為主題,象徵對社會的「手」的關懷與抗爭,與啟蒙館的主題形成強烈呼應。
此外,啟蒙館的周遭也散佈著許多與民主思想相關的景點。例如,詩人厝是本地詩人陳山派的居所,他以詩詞表達對社會的關懷,其牆壁上的詩詞與鐵花窗圖案,與啟蒙館的展覽主題相呼應。小雨燕小舖則是社區居民共同營造的空間,這座小舖不僅販售飲品與農產品,還設有與小雨燕相關的展區,象徵對自然與生命的尊重,與啟蒙館的民主思想形成一種「人文與自然」的結合。
啟蒙館的建立,也反映了臺灣鄉土文化與民主思想的互動。例如,館內的展覽中,不僅有對李萬居的歷史記憶,也展現了臺灣社會在民主化過程中的演變。例如,展區中設有「臺灣民主運動的演變」展板,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再到現代,展現臺灣社會在民主化過程中的歷史軌跡。此外,館內還設有與在地歷史相關的展項,例如,梧北村的歷史沿革、村內的歷史事件等,這些內容都強調民主思想與在地社會的緊密關係。
啟蒙館的建立,也展現了臺灣社區在文化保存與創新上的努力。例如,館內的展覽設計,不僅有對歷史的回顧,也結合了現代的藝術與科技。例如,館內設有互動式的數位展區,讓遊客能透過觸控螢幕瞭解李萬居的生平與思想。此外,館內還設有與在地文化相關的展項,例如,梧北村的傳統農具展覽,這些展項不僅展現了在地文化,也強調了民主思想與農業社會的連結。
總體而言,李萬居在地精神啟蒙館不僅是一個歷史記憶的載體,更是一個文化與民主思想的結合體。這座建築透過展覽與空間設計,將李萬居的歷史與在地文化融合,讓遊客能以更親近的方式理解臺灣的民主精神。同時,啟蒙館的周遭景觀,也展現了臺灣鄉土文化與民主思想的互動,使這座空間成為一個具有教育性、藝術性與社會價值的社區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