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豐喜紀念圖書館在雲林縣口湖鄉,是結合歷史與文化的公共空間,建築設計以船型屋頂象徵鄭豐喜不屈的奮鬥精神,並收藏許多與他相關的書籍和遺物。圖書館由他的夫人成立基金會興建,成為當地教育與文化的重要基地。館內還有數位課程與展覽,周邊還有成龍溼地等景點,讓圖書館不只是閱讀場所,也是熱門旅遊地點。
鄭豐喜紀念圖書館位於雲林縣口湖鄉,是一處結合歷史記憶與文化意象的公共空間,其建築設計與館藏內容皆深植於鄭豐喜先生的生平精神,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象徵與教育基地。這座圖書館不僅是提供閱讀資源的場所,更以獨特的船形屋頂設計與鄭先生的奮鬥精神,成為吸引遊客與在地居民的景點。以下將從建築特色、歷史沿革、館藏內容、周邊環境與文化意義等方面,深入介紹這座具有代表性的圖書館。
首先,從建築設計而言,鄭豐喜紀念圖書館的外觀以斜背式船型屋頂為主軸,這項設計由名建築師李祖原先生義務完成,與鄭豐喜先生的自傳《汪洋中的一條船》形成呼應。船型屋頂不僅是視覺上的亮點,也象徵著鄭先生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建築坐落在雲林縣164縣道旁,周圍是綠油油的稻田,遠望宛如一艘揚帆破浪的船隻,展現出與自然環境融合的美感。這種設計不僅展現出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也讓圖書館成為口湖鄉的標誌性景點,吸引遊客前來參觀。
其次,圖書館的歷史沿革源於鄭豐喜先生生前的願望。鄭豐喜是雲林縣十大傑出青年之一,因感於鄉村圖書資源不足,立志設立圖書館,提供在地鄉親子弟舒適的閱讀環境與豐富的書籍收藏。然而,他在未完成志業前便因肝癌病逝,壯志未酬。其夫人吳繼釗女士為完成先生遺願,成立「鄭豐喜文教基金會」,並積極籌措建館經費。在雲林縣政府、口湖鄉公所及各界團體的協助下,圖書館於民國78年完工啟用,佔地519.4坪,成為本鄉的公立圖書館。這座圖書館不僅是鄭先生的遺志實踐,也成為地方文化與教育的重要典範。
在內部空間的規劃上,圖書館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功能性與舒適性。早期的館內空間依使用功能區隔為閱覽室與視聽室,94年起更成立「數位希望中心」,定期開設免費電腦課程,縮短城鄉數位落差。此外,圖書館內展示鄭豐喜先生生前使用過的書籍與義肢等遺物,讓遊客能透過這些物品瞭解他的生平事蹟與奮鬥精神。這種展覽方式不僅讓歷史記憶具體化,也讓圖書館成為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空間。
圖書館的館藏內容亦具有獨特的特色。除了一般圖書外,館內特別收藏與海洋生態、漁業農產相關的書籍,這與鄭豐喜先生的自傳主題緊密相關。他的著作《汪洋中的一條船》不僅是個人奮鬥的寫照,也呼籲人們在面對困境時保持堅定信念。圖書館的書籍收藏與展覽內容,皆以鄭先生的精神為核心,展現出對在地文化與社會議題的關注。這種館藏策略不僅滿足在地居民的閱讀需求,也吸引外地遊客前來探訪,增進對雲林縣文化特色的認識。
周邊環境方面,鄭豐喜紀念圖書館附近有成龍溼地等景點,形成一處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的遊覽區。成龍溼地以其豐富的生態多樣性與自然景觀,成為遊客探訪的熱門地點,與圖書館共同構成口湖鄉的文化旅遊景點。這種環境搭配,讓圖書館不僅是閱讀的場所,也成為觀光旅途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促進地方經濟與文化交流。
在開放時間方面,圖書館自早上8點至下午5點30分開放,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這種開放時間的安排,既考慮到在地居民的使用需求,也讓圖書館能適度運作,維護館內設施。此外,圖書館週六下午固定播放影片,提供民眾觀賞,這種活動安排不僅增加圖書館的互動性,也讓圖書館成為一個活躍的文化中心。
鄭豐喜紀念圖書館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與館藏,更在於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與社會意義。這座圖書館是鄭豐喜先生遺志的實踐,也是對他在逆境中奮鬥精神的承載。圖書館的存在,不僅提供在地居民閱讀與學習的空間,也成為地方文化與教育的典範。透過這座圖書館,人們可以感受到鄭豐喜先生對鄉村教育的關懷,以及他對生命不屈不撓的態度。這種精神,也透過圖書館的設計與館藏內容,持續影響著在地與外地的遊客與居民。
總體而言,鄭豐喜紀念圖書館是一處結合歷史、文化與教育的公共空間,其獨特的船形屋頂設計與鄭先生的奮鬥精神,使其成為雲林縣的重要文化象徵。圖書館的建築與館藏內容,皆以鄭豐喜先生的生平為核心,展現出對在地文化與社會議題的關注。這座圖書館不僅是閱讀的場所,更是一個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空間,持續傳承著鄭豐喜先生的精神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