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南鹽場在嘉義縣布袋鎮,結合歷史與生態,是個值得探訪的地方。這裡有高蹺鴴藝術造景、舊火車車廂改裝的洗手間、鹽工茶與傳統鹽田設施,每個角落都充滿鹽業歷史與創新。生態區還有豐富的植物與鳥類,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也能感受自然與文化。最後的洲南小鋪還販售許多鹽相關的伴手禮與文創商品,讓人滿載而歸。
洲南鹽場位於嘉義縣布袋鎮,是一處融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的鹽田景觀地。自1824年建成以來,這座鹽場不僅是臺灣製鹽歷史的見證,更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重要場域。當遊客踏入這片土地,會發現這裡的每一處景觀、每一項設施,都深深烙印著鹽業的歷史軌跡與當代的生態理念。
入口處的高蹺鴴藝術造景是洲南鹽場最具象徵性的景點。這座由蚵殼與咾咕石組成的藝術作品,不僅是對鹽業歷史的致敬,也展現出對自然資源的尊重。高蹺鴴作為傳統鹽田的生態指標,其身影在鹽田中時隱時現,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形成緊密聯繫。而這座藝術造景更巧妙地融入太陽能發電系統,夜晚時會發光,為遊客提供視覺上的享受,同時也體現出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沿著鹽田復曬區行走,會看到一座改造自舊時代火車車廂的洗手間。這座洗手間保留了原來的鐵軌與車體結構,並在內部加入懷舊的裝飾元素,如老舊的車窗與鐵軌裝飾。這不僅是對過去運輸方式的回顧,也讓遊客在休憩時感受到鹽田歷史的氣息。洗手間的設計也體現出對環境的關懷,例如使用可再生資源製成的衛生紙,以及採用自然光線的照明系統。
在鹽田復曬區的中心,有一處特殊的休息區,提供鹽工茶的享用。這項由黑糖、霜鹽與地瓜粉製成的糖水,是鹽工在曬鹽過程中補充電解質的重要飲料。霜鹽是布袋手工曬鹽的代表,其在霜降節氣後收成,因日曬時間短、氣溫低,結晶速度慢,口感較為濃鬱且紮實。這項飲料不僅是對鹽工勞動的致敬,也讓遊客在品嚐的同時,感受到鹽業的歷史與文化。
鹽田復曬區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鹽業的歷史氣息。在這裡,可以見到傳統的蒸發池與鹵缸,這些設施展示了過去曬鹽的過程。蒸發池的設計依循自然的潮汐引入海水,加上土地、季風、陽光以及人的技術與勞力,才能產曬出潔白、晶透的鹽。鹵缸則是用來測試海水的鹹度,其設計體現出對鹽業技術的精準掌握。
在鹽田復曬區的某處,可以見到一座特殊的石輪。這座石輪是早年用來碾平鹽埕地的工具,其重量之大,一個孩子是推不動的。這項設施不僅是對過去曬鹽技術的見證,也讓遊客在體驗的同時,感受到鹽業的歷史與文化。
洲南鹽場的另一個特色是鹽田生態區。這裡有許多生長的植物,如馬鞍藤,這種攀藤植物因外型而命名,因其貼地生長的特性,可貼於鼻頭上防曬。此外,鹽田中還散佈著許多底棲生物,如水鳥、高蹺鴴、東方環頸鴴及小燕鷗,這些生物在這裡繁衍生息,形成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
在鹽田生態區的某處,可以見到一座特殊的鹽田土樣區。這裡展示出鹽田土的成分,即砂土與黏土6:4的比例混和,這種土壤很紮實,才能留住水份。此外,鹽田土長期浸泡海水,除了貝類、螺類聚集,鹽份也比較高,摸起來也較為Q軟。
在鹽田生態區的某處,可以見到一座特殊的鹽田水樣區。這裡展示出海水的鹹度,其測試方法是使用波美計,海水大約從3度開始,目前看起來大約5度,大約1公升的水裡有50克的鹽。這項測試不僅是對海水鹹度的見證,也讓遊客在體驗的同時,感受到鹽業的歷史與文化。
洲南鹽場的最後一站是洲南小鋪。這座小鋪是以前鹽警住的地方,現在打造特色商店,裡面販售許多鹽相關特色伴手禮、文創用品。霜鹽、鹽花、藻鹽、海鹽蘇打餅、燈泡文件夾、海鹽牛奶冰、蛋黃堅果冰淇淋以及一口冰都是這裡的特色商品。其中,一口冰是濱水菜與鳳梨製作,口感非常特別。
洲南鹽場的每個景點、每個設施,都深深烙印著鹽業的歷史與文化。從入口處的高蹺鴴藝術造景,到鹽田復曬區的每個角落,再到鹽田生態區的每一個生態系統,都體現出對鹽業的尊重與對自然的關懷。這座鹽場不僅是臺灣製鹽歷史的見證,更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的重要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