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543故事館位於嘉義縣布袋鎮,結合歷史與藝術,規模不大但內容豐富。館內有兒童讀書室、歷史畫作、老照片與互動裝置,讓人透過書籍、畫作與照片,感受布袋的過去與現在。特別的是,展區設計融入現代藝術,如互動拍照與光影效果,讓歷史變得生動。館內還有記憶空間,用畫作呈現消失的景點與建築,引發對歷史的思考。整體風格簡約文青,讓遊客在輕鬆氛圍中,深入體驗布袋的獨特文化與歷史。
布袋543故事館位於嘉義縣布袋鎮,是一處結合歷史文化與文青藝術的空間,雖然規模不大,卻以精緻的展覽與互動設計吸引遊客。整體空間以簡約文青風格為主,展區分佈合理,每個角落都蘊含著布袋的歷史記憶與當代藝術思考,讓訪客在輕鬆的氛圍中,逐步解讀這座小鎮的過去與現在。
首進館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右手邊的「兒童讀書室」,設計成一座藝術船屋,牆面與窗框上刻有「永樂茶店」與「夜來香」等當時著名店家的名稱,而牆角擺放的米與糖罐則是當年布袋出口量最高的物資。這間船屋不僅是兒童閱讀的空間,更是布袋歷史的縮影。遊客可以脫鞋入內,坐在榻榻米地板上,透過書籍與畫作感受當年的漁村生活。特別的是,這間船屋的設計融入了現代藝術元素,例如牆面的裝飾畫與光影效果,讓傳統與當代的結合更加生動。在這裡,孩子與大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與思考空間。
接著沿著走廊向前,展區的主題轉向布袋400年的歷史變遷。牆面上懸掛的油畫以殖民時期為主軸,分別呈現臺灣史前時期、荷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臺灣光復後的時期。每一幅畫作都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布袋的歷史風貌,而畫下方的文字解說則詳細說明各時期的歷史事件與文化特色。例如,在日治時期的畫作中,可以看到布袋漁港的繁華景象,而光復後的畫作則反映出臺灣社會的轉型與發展。這項展覽不僅讓遊客瞭解布袋的歷史,也透過藝術的視角,重新詮釋這座小鎮的過去。
展區的另一個重點是「老照片縮影」,這裡展出的影像大多拍攝於日治時期後,記錄著布袋許多歷史性時刻與漁鹽業的發展脈絡。照片中,有漁民在港口忙碌的身影、有老房舍的風貌、也有布袋居民的生活痕跡。這些照片與畫作的結合,讓遊客能透過視覺與文字,重現布袋曾經擁有的歲月痕跡。特別的是,展區角落有兩幅照片搭配畫風可愛的插圖,呈現布袋居民的生活情景,例如老婦人坐在屋前閒聊、孩童在巷弄中玩耍等,這些細節讓歷史變得更貼近當下。
在展區的中段,「地方刊物」區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呈現居民的生活情景。這項展覽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以3D物件轉2D畫作為概念,讓遊客可以透過互動式拍照,變身畫中的主角。例如,一幅畫作中有一位漁民在港口補漁,遊客可以站在畫前,透過鏡頭與畫中的角色互動,甚至可以將自己拍攝成畫中的主角。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展覽的趣味性,也讓歷史與當下產生連結,讓遊客能在參與中感受布袋的歷史與文化。
展區的後半段則聚焦於「消失回憶」,這處記憶空間以狂野的繪畫筆觸呈現,畫中物件於虛實之間,象徵已消失或即將消失的人事物景。例如,畫中可以看到咾咕石搭建的百年蔡家古厝、象徵布袋曾經繁華的永樂戲院,甚至是當時對外的重要交通樞紐「新厝火車站」,以及消失的臺灣第一矮山「前東港山」等場景。這些畫作不僅是對過去的紀念,也引發遊客對歷史與當下關係的思考。這項展覽透過藝術的視角,探討產業歷史、地景建築、生存文化等議題,讓遊客在觀賞中感受到布袋的歷史深度。
此外,展區的入口處設有「布袋嘴」標誌,這是布袋的舊地名,與展區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展區內的導覽資訊與注意事項也讓遊客能更清楚瞭解參觀的流程與細節。例如,進館前需佩戴口罩,並遵循實名制進場,這些細節確保遊客在參觀時能有舒適的體驗。而館內的休憩區則提供舒適的座位,讓遊客在瀏覽展覽的同時,也能有機會休息與交流。
整體而言,布袋543故事館以簡潔的設計與豐富的內容,展現布袋的歷史文化與當代藝術特色。每個展區都以不同的主題與形式,引導遊客逐步解讀布袋的過去與現在。從歷史畫作到老照片,從兒童讀書室到消失回憶,這座故事館不僅是歷史的回顧,也是當代藝術的展現,讓遊客在輕鬆的氛圍中,感受布袋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