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後自行車道結合自然與文化,沿著磁瑤堤防與鐵道遺跡,串聯大甲、外埔、后里三區。路線從後豐鐵馬道開始,經過9號隧道與花樑鋼橋,沿路有農田、溪谷與歷史景點。忘憂谷四季風光多變,還有月眉糖廠與桐花步道。堤頂車道與彩繪地坪增添景觀趣味,並連結東豐自行車道與泰安鐵道園區。騎行者可體驗農業文化、品嘗在地美食,感受臺中鄉土魅力與歷史風情。
甲後自行車道是一條結合自然景觀與在地文化特色的騎行路線,沿著臺中市大甲區、外埔區、后里區三區交界處的磁瑤堤防與鐵道遺跡,串聯起多處風景優美的景點。這條路線不僅是騎乘者的休閒樂趣,更是一場與自然、歷史與在地文化深度連結的旅程。從後豐鐵馬道的歷史軌跡,到忘憂谷四季變換的農田風光,再到磁瑤堤頂的壯闊視野,每一處地標都承載著不同的故事與美感,讓騎行者在風景中感受臺中獨特的鄉土魅力。
後豐鐵馬道是甲後自行車道的起點,這條路線原為臺鐵舊山線的一部分,現已改造成專用車道,讓騎乘者可以沿著歷史軌跡緩步前行。這條鐵馬道穿過大甲溪的溪谷,沿線有青翠的田園與寧靜的鄉村景緻,特別是經過「9號隧道」與花樑鋼橋的路段,更增添了懷舊與壯麗的雙重感受。花樑鋼橋橫跨在大甲溪上,是這條路線的標誌性景點,騎行者可以在此俯瞰溪谷的壯闊風光,感受鐵道與自然的交融。沿線的景觀與歷史軌跡,讓這條路線不僅是騎乘的樂趣,更是一段與過去連結的旅程。
離開後豐鐵馬道後,騎行者會進入甲後線自行車道的主線,這條路線沿著磁瑤堤防延伸,沿線是外埔區的農田與自然景觀。磁瑤堤防是一條曾經用於防洪的工程,現已改造成專用車道,讓騎乘者可以沿著堤頂緩步前行,俯瞰下方的溪谷與農田。這條堤頂車道的總長度約2公里,沿途有兩座觀景平臺,讓騎行者可以在此休息並欣賞四周的風景。堤頂的視野非常開闊,可以遠眺大甲溪的流動與周圍的農田,感受自然與農業的結合。
沿著磁瑤堤防前行,騎行者會到達忘憂谷支線,這條路線是甲後自行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約12.6公里,包括2公里的堤頂車道與沿途的鐵道遺跡。忘憂谷是這條路線的核心景點,這裡的四季景色變化多端,春天有油菜花田,夏天有稻田,秋天有紅葉,冬天則是雪景,讓騎行者可以根據季節規劃不同的騎乘體驗。忘憂谷的農田風光與鐵道遺跡,讓這條路線不僅是自然景觀的展示,更是一段歷史與在地文化的體驗。
在忘憂谷的沿線,騎行者可以參觀月眉糖廠,這座糖廠是臺中重要的歷史遺跡,現已改造成觀光工廠,讓遊客可以瞭解糖業的歷史與製糖過程。月眉糖廠的古早味枝仔冰與糖業文化,是這條路線的另一個亮點,讓騎行者在騎乘中也能體驗在地的風味。
離開忘憂谷後,騎行者會沿著磁瑤堤防前往大甲車站,這是甲後自行車道的終點之一。大甲車站是臺鐵的重要車站,沿線有許多觀光景點,如大甲鎮瀾宮、大甲老街與鐵砧山風景區,這些景點與大甲車站的連接,讓騎行者可以規劃更長的騎乘行程,從大甲車站出發,前往其他景點。
除了主線與支線,甲後自行車道還連結了其他自行車道,如東豐自行車道綠廊與泰安鐵道園區。這條路線的延展性讓騎行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時間,選擇不同的騎乘路線。例如,從大甲車站出發,可以沿著東豐自行車道綠廊前往泰安鐵道園區,體驗鐵道遺跡的歷史與風景。
在甲後自行車道的沿途,還有一些特殊的景點,如六分路支線與忘憂谷支線的結合點。六分路支線全長約5.63公里,沿著外埔區的鄉間道路延伸,這條路線有機會經過臺中釀酒葡萄產區,讓騎行者可以體驗葡萄樹下的浪漫餐酒饗宴,品嘗當季釀製的葡萄酒。此外,這條路線在五月桐花季時,會有桐花步道的美景,讓騎行者可以漫步在桐花間,感受春天的風情。
甲後自行車道的另一個亮點是沿途的彩繪地坪與觀景平臺。這條路線的地面被彩繪成忘憂谷的在地作物,如水稻、油菜花、小雛菊、向日葵與波斯菊等,讓騎行者在騎乘中可以欣賞到這些花卉的美,同時也瞭解在地的農業文化。此外,堤頂的觀景平臺與造型廊架,讓這條路線成為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宛如雜誌封面的景觀,增添了騎乘的趣味性。
除了自然與歷史景觀,甲後自行車道也與在地文化緊密結合。例如,沿線的酒莊與農夫市集,讓騎行者可以體驗臺中的農業與在地風味。在忘憂谷的周邊,有麗寶樂園與虎腳莊假日農夫市集,這些景點與自行車道的連接,讓騎行者可以規劃更完整的旅行行程。
總體而言,甲後自行車道是一條結合自然、歷史與在地文化特色的騎乘路線,沿線的景點與活動讓騎行者在風景中感受臺中獨特的鄉土魅力。從後豐鐵馬道的歷史軌跡,到忘憂谷四季變換的農田風光,再到磁瑤堤頂的壯闊視野,每一處地標都承載著不同的故事與美感,讓這條路線不僅是騎乘的樂趣,更是一段與自然、歷史與在地文化深度連結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