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嶺古道是連接貢寮與宜蘭的重要歷史古道,全長約10公里,走完整個行程約需3到4小時。沿途有涼亭、古蹟、溪流與壯麗海景,充滿歷史與自然的氣息。重點景點包括雄鎮蠻煙碑、虎字碑、啞口與土地公廟、跌死馬橋、大里天公廟等,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故事與風采。古道的自然景觀也十分迷人,溪水清澈、林木蒼鬱,是適合放鬆與探索的好地方。走過這條古道,不僅能感受歷史的厚重,也能體驗自然的靜謐與美景。
草嶺古道是一條穿越臺灣東北山脈的歷史古道,不僅是連接貢寮與宜蘭的重要路線,更因沿途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成為遊客必訪的景點。這條古道長約10公里,全程步行需3至4小時,沿途有涼亭、古蹟、溪流與壯麗海景,每一處都散發著歷史的痕跡與自然的氣息。以下將重點介紹幾個值得停留的景點,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條百年古道的風采。
**雄鎮蠻煙碑**
位於古道中段,是草嶺古道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標記之一。據傳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臺灣總兵劉明燈率軍北巡時,沿著草嶺山腰行進,遭遇大霧瀰漫,視線受阻。為了驅散瘴氣、鎮壓山魔,他題寫「雄鎮蠻煙」四字,並將這四字刻在大石上,成為古道的象徵。這塊碑文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象徵著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對前行的堅定。過了這塊碑,古道的路線轉為平緩,為後續的行程奠定舒適的基礎。
**虎字碑**
位於啞口附近,是草嶺古道另一個重要的歷史遺跡。同樣在同治六年,劉明燈率軍經過此地時,遭遇強風暴雨,道路受阻。他參考《易經》中的「雲從龍、風從虎」之語,以芒花為筆,就地揮毫題寫「虎」字,並以草書書寫,因此稱為虎字碑。據傳,劉明燈對「虎」字有特殊喜愛,草嶺古道上的虎字為母虎,而另一處收藏於坪林茶業博物館的虎字碑則是公虎,兩者形狀與筆畫略有不同,成為歷史愛好者的收藏重點。虎字碑的設計簡潔卻富有意義,是古道上最具象徵性的標記之一。
**啞口與土地公廟**
啞口是草嶺古道的關鍵地點,位於兩座山峯交會的凹地,是古道的轉折點。這裡有涼亭與觀景臺,是遊客必訪的景點。站在觀景臺上,可同時眺望山景與海景,遠處的龜山島在海天交界處若隱若現,風勢雖強,但視野廣闊,令人印象深刻。啞口的涼亭是古道上唯一的休息點,周圍環境清幽,適合短暫休憩。此外,啞口附近有一座小土地公廟,又稱「魷魚公廟」,傳說與草嶺古道的歷史有著密切關聯。據說在清朝治-period,有獵人於古道設陷阱捕兔,卻意外捕到魷魚,並曬成魷魚乾。消息傳開後,人們認為是神靈顯靈,便集資在古道旁興建這座廟宇,成為古道上獨特的信仰中心。
**跌死馬橋**
位於古道中段,是草嶺古道上最具故事性的地標之一。這座橋原本是木製,因橋面狹窄且下過雨後木板濕滑,曾發生多起馬匹與人一同墜入溪中的事故,因此得名「跌死馬橋」。雖然現在橋體已改為石製,但歷史記載仍保留著這段危險的記憶。過了這座橋,古道的路線轉為陡峭,是攀登過程中的一個挑戰。不過,這座橋也成為遊客認識古道歷史的起點,讓人感受到古人面對自然環境時的堅韌與智慧。
**大里天公廟**
位於古道終點,是草嶺古道的終點站,也是遊客行程的終點。這座廟宇主祀玉皇大帝,是臺灣著名的天公廟之一。廟宇環境優美,香火鼎盛,是祈福與靜心的好去處。廟前有大里遊客服務中心,提供旅遊資訊與停車場,方便遊客在下山前稍作休息。大里天公廟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是古道上最後一處歷史與信仰的結合點。
**古道沿途的自然景觀**
除了上述的人文景點,草嶺古道的自然景觀也值得細細品味。沿途有溪流穿過,溪水清冽,為登山者提供補給。林木蒼鬱,樹木高大,為古道增添了一絲神祕與寧靜。在陽光照射下,樹葉的影子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彷彿在訴說過去的故事。此外,古道兩側的地形多變,有陡峭的階梯式步道,也有平緩的柏油路,讓遊客根據自身體力選擇適合的路線。
**結語**
草嶺古道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自然與人文的結合。從雄鎮蠻煙碑的歷史記憶,到虎字碑的象徵意義,從啞口的壯麗景觀,到大里天公廟的信仰中心,每一處景點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這條古道的每一步都充滿故事,每一個轉角都可能遇到驚喜,是值得花時間慢慢探索的旅程。無論是想感受歷史的厚重,還是追求自然的靜謐,草嶺古道都能提供一份獨特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