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源茶廠

福源茶廠在桃園龍潭,環境結合自然與茶文化,歷史悠久。從日治時期開始,經歷臺灣茶業興衰,至今仍用傳統與機械結合的方式運作。廠內保留日式建築與歐洲機具,還有客家文化元素,如竹編茶篩。紅玉茶是招牌,風味獨特。茶廠也提供採茶、揉紅茶等DIY活動,讓遊客親身體驗製茶過程。產品多樣,如酸柑茶與東方美人茶,展現茶廠專業。福源茶廠不僅生產茶葉,更是傳承茶文化的重要場所。

福源茶廠位於桃園龍潭區,背靠丘陵田野,面臨竹龍路,整體環境融合了自然景觀與茶文化歷史,形成一幅悠閒而富有傳統氣息的畫面。茶廠自1949年建立以來,歷經臺灣製茶業的興衰,現今仍以傳統與機械化結合的方式運作,成為龍潭地區重要的茶文化象徵。其歷史、建築、生產流程與活動空間,皆具備深厚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福源茶廠的歷史軌跡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創辦人開始收購茶農的茶葉,經由大稻埕的精製廠加工後,再透過洋行或日本商社銷售至海外。這段歷史顯示出福源茶廠與臺灣茶業的緊密聯繫,也奠定了其在臺灣茶文化中的地位。1949年,創辦人以機械化方式建立工廠,將小量生產轉為大量生產,使茶廠在當時的產業環境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隨著外銷優勢的衰退,茶廠的生產量從曾經的300至400萬斤銳減至1/10,但福源茶廠仍堅持經營,延續百年茶香,並積極推廣茶文化,展現出對傳統產業的堅定信念。

茶廠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日式與在地文化元素,廠區內保留著許多歷史遺產,如骨董級的歐洲製茶機具,這些機具在轟隆隆的烘茶聲中運轉,象徵著臺灣茶業的發展歷程。廠區的設計也考慮到自然環境,例如竹龍路沿線的田野丘陵,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土壤與氣候條件。此外,茶廠的環境中還可以看到客家文化特色的元素,如斗笠上的花布與採茶人使用的竹編茶篩,這些細節都讓茶廠成為一個活生生的茶文化展示場。

在生產流程方面,福源茶廠的製茶過程結合了傳統手工與現代機械技術。茶廠的自有茶園約7甲,其中紅玉茶園是重要的種茶區,契作生產約40甲,這使得茶廠能穩定地提供高品質的茶葉。茶葉的採收、製造、包裝等環節,皆在茶廠內完成,從茶葉的採收到成品的出貨,都體現出對品質的重視。例如,紅玉茶(臺茶十八號)的沖泡時散發肉桂清香,入喉則有清新薄荷味,這種獨特的風味讓紅玉茶成為福源茶廠的招牌茶,也展現出茶廠對種茶技術的精熟。

茶廠的導覽與體驗活動也是其重點之一。茶廠內提供採茶、揉布球、揉紅茶、磨茶粉等DIY活動,讓訪客能親身參與茶葉的製造過程。這些活動不僅讓訪客瞭解茶葉的生產流程,也讓他們體驗到傳統茶文化的魅力。例如,採茶人帶著竹編茶篩彎腰摘茶的場景,不僅展現出採茶的勞動精神,也讓訪客感受到茶葉的來之不易。而揉布球與揉紅茶的活動,則讓訪客親手參與茶葉的處理,體驗到傳統製茶技術的精妙。

此外,茶廠的產品種類豐富,除了紅玉茶外,還有功夫茶「酸柑茶」與椪風茶「東方美人茶」,這些茶品各具特色,展現出福源茶廠在茶葉研發上的專業。例如,酸柑茶以酸柑為主要原料,結合茶葉的清香,形成獨特的風味;而東方美人茶則以其柔順的口感與優雅的風味聞名。這些茶品不僅是茶廠的特色產品,也成為訪客品茶的選擇。

茶廠的周邊環境也值得關注。竹龍路沿線的田野丘陵,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土壤與氣候條件,而茶廠的建築與環境設計也融入了這些自然元素,使茶廠成為一個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的場所。此外,茶廠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也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吸引許多對茶文化感興趣的人士前來參觀。

總體而言,福源茶廠不僅是一個茶葉生產與製造的場所,更是一個融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場所。其歷史軌跡、建築風格、生產流程與體驗活動,皆展現出對茶文化的熱愛與尊重。茶廠的環境與活動,不僅讓訪客感受到茶葉的風味,也讓他們對臺灣茶文化有更深的認識。福源茶廠的經營,不僅延續了百年茶香,也讓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傳承與發展。

附近的景點
乳姑山
龍潭聖蹟亭
龍潭觀光大池
菱潭街興創基地
龍元宮商圈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