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慈護宮位於桃園市南門裏,創建於1703年,歷經多次遷移與重建,成為北桃園媽祖信仰的核心。廟內供奉媽祖與多尊神祇,建築融合傳統與地方特色。1975年重建後,成為社區重要信仰中心,與其他慈護宮締結為姊妹廟。廟宇活動如媽祖繞境、太歲祈福等,吸引許多信眾參與,並與周邊公共場所互動密切,是當地宗教與文化的重要象徵。
桃園慈護宮位於臺灣桃園市桃園區南門裏,自創建以來便與北桃園的媽祖信仰緊密相連,其地理位置的變遷與歷史沿革,反映了臺灣移民與信仰傳播的軌跡。這座廟宇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當時福建省遊姓先民自湄洲迎請媽祖金身,於宜蘭五結建立最初的媽祖廟。然而,鹹豐六年(1857年)因天災導致廟宇傾塌,遊良坤率眾將媽祖神像與印信遷移至金瓜石、瑞芳、貢寮等地,至光緒五年(1879年)始於桃澗堡程姓祖厝安奉金身,信眾範圍擴展至埔仔莊、中路莊、八塊厝莊、龜山莊、蘆竹厝莊等地。明治三十七年(1897年),姚國興、林國濱在桃園街中路1796番地集資興建新廟,沿用「慈護宮」之名,廟地原屬徐姓家族,位於今日廣明陸橋前。1969年因配合政府都市計畫,廟宇與廟埕用地部分被開闢為陸橋與道路,1972年於現址復興路275號興工建廟,至1975年落成安座,成為南門裏的重要信仰中心。
廟宇的建築結構融合了傳統廟宇的特色與地方文化元素,主殿為媽祖神像的主祀空間,左右側陪祀觀世音菩薩與註生娘娘,左廂則供奉福德正神、文昌帝君與月老神君,右廂則設有道姥元君、地藏王菩薩與武財神。太歲殿則專門供奉六十甲子太歲星君,展現對民間信仰的全面覆蓋。廟前廣場與周邊環境形成一個開放的宗教活動空間,附近有桃園高中女生部、市立棒球場等公共場所,為廟宇的活動與社區互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桃園慈護宮的歷史沿革與地理位置的變遷,使其成為北桃園媽祖信仰的代表。自光緒五年起,媽祖信仰在桃澗堡地區紮根,信眾遍及埔仔莊、中路莊、八塊厝莊、龜山莊等地,至明治時期,廟宇的建造與擴張進一步鞏固其地位。1969年因都市計畫導致廟宇部分被徵用,但1972年重建後,廟宇在復興路275號屹立至今,成為南門裏與周邊社區的重要信仰中心。此外,廟宇與金包裏慈護宮、苑裡慈護宮同名,三廟締結為姊妹廟,共同維繫媽祖信仰的傳承與交流。
在宗教活動方面,桃園慈護宮的舉辦活動與周邊環境密切相關。例如,農曆三月的媽祖聖誕慶典,會在桃園區與中南部地區舉行繞境活動,吸引大量信眾參與。此外,廟宇的月老殿於2010年啟用,為求姻緣的信眾提供祈願空間,而太歲殿的設立則展現對個人運氣與歲星的關懷。廟宇的歷史活動如1988年的建醮活動,不僅在桃園市內舉行,更延伸至陽明社區、大湳等地,展現媽祖信仰的地域影響力。
桃園慈護宮的地理位置與周邊環境,使其成為一個活躍的宗教與社區中心。廟宇的主殿與側殿的佈局,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多元性與包容性,而廟前廣場與周邊公共場所的設置,則促進了廟宇與社區的互動。此外,廟宇與其他廟宇如桃園景福宮、蓮華寺等的聯繫,顯示了北桃園媽祖信仰的整合性與協調性。在歷史與文化層面,桃園慈護宮的地理位置與活動,不僅是媽祖信仰的象徵,也成為臺灣社會與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