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位於桃園市新屋區,融合海洋與客家傳統工藝,是展示漁業文化的重要場地。館內有互動展區、歷史與生態展區,還有彩繪浮球、海螺尋寶等活動,讓遊客體驗牽罟歷史與生態。館外設計有雙心葉片景觀,建築簡約白色,與海景呼應。館內還有咖啡廳、導覽服務,適合各年齡層遊客來學習與休憩。
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位處桃園市新屋區觀海路二段,與永安漁港隔海相望,整體建築風格融合了海洋元素與客家人傳統工藝,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展示場域。館內不僅展現了海洋客家獨特的漁業文化,也透過互動式展區讓遊客深入體驗牽罟的歷史與生態觀念,成為結合自然與人文的特色空間。
館前的景觀設計以雙心形狀的葉片為主軸,展現海洋與自然的融合,這種設計不僅具有視覺美感,也暗喻客家人與海洋之間的共生關係。建築外觀採用簡約的白色調,搭配曲線造型,彷彿深埋於土丘中的海螺,與周遭環境形成和諧的對話。整體空間透過光影變化與自然元素的運用,營造出輕盈且舒適的氛圍,讓人一踏入便感受到海洋的氣息。
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牽罟步道」,這條由黃槿樹構成的步道不僅提供遮蔭,更象徵著海洋客家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步道兩側種植的黃槿樹,其葉片形狀如愛心,不僅是生態植物,也成為遊客拍照的熱門景點。步道沿途設有互動展板,介紹牽罟的歷史背景與漁業文化,讓遊客在行走中逐步瞭解這項傳統漁業技術的來龍去脈。
在步道的盡頭,有一座觀景臺,從此處可俯瞰整片海景與漁港風光,視野遼闊,讓人感受到海洋的浩瀚與客家人與海洋共存的歷史。這座觀景臺不僅是休憩的空間,也成為遊客與自然對話的媒介,讓人在舒適的環境中感受海洋的氣息。
館內的展區主要分為歷史展區、生態展區與互動體驗區。歷史展區透過展覽與導覽,介紹牽罟的起源、發展與現今的形態。展覽中展示的漁網、工具與歷史照片,讓遊客瞭解客家人如何運用自然資源,在海洋中生存與繁衍。展區中還有一座「噴嘟」發聲裝置,這項技術是牽罟的重要信號,透過吹海螺的聲音,讓漁民們協同作業,共同完成漁獲。
生態展區則聚焦於海洋生態與永續發展的議題。展區內設有魚苗放流區,遊客可以參與放魚苗活動,將人工飼養的魚苗放回海洋,體驗「與環境共生」的觀念。這項活動不僅讓遊客瞭解魚類的生命週期,也強調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展區中還設有互動螢幕,介紹魚類的生態習性與保護措施,讓遊客在觀賞與學習中,深化對海洋生態的認識。
互動體驗區是館內最受歡迎的部分,這裡提供多種手作與遊戲活動,讓遊客在參與中體驗海洋文化。其中,「彩繪浮球」DIY活動是最受歡迎的項目,遊客可以選擇不同顏色的浮球,並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彩繪。這項活動不僅讓遊客發揮創意,也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色彩搭配與藝術技巧。此外,館內還設有「海螺尋寶」遊戲,遊客可以透過尋找海螺來完成任務,這項活動結合了探險與學習,讓遊客在樂趣中瞭解海洋生物的知識。
館內還設有「牽罟歷史長廊」,這條長廊以圖文與互動螢幕的方式,介紹牽罟的歷史與文化。長廊中還設有虛擬現實體驗區,讓遊客透過VR技術,身臨其境地體驗過去的漁業生活。這項技術不僅讓遊客瞭解歷史,也讓他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客家人與海洋的共生關係。
除了展區,館內還設有咖啡廳與休息區,遊客可以在此稍作休息,享受一杯咖啡或飲料,同時觀賞外頭的海景。咖啡廳的設計也融入海洋元素,例如牆面裝飾有海浪圖案,桌椅的設計也參考了漁網的形狀,讓人感受到海洋的氣息。
館內的導覽服務由專業的導覽員提供,他們不僅熟悉館內的展區,也瞭解海洋文化與歷史。導覽員會透過互動式導覽,帶領遊客深入瞭解牽罟的歷史與生態觀念。導覽過程中,導覽員會分享許多與海洋相關的知識,例如黃槿樹的生態、魚苗的養殖過程,以及客家人與海洋的共生關係。
在館內的生態教育區,還設有「海洋保護」主題的互動展區,遊客可以透過遊戲與活動,瞭解海洋污染的嚴重性,並學習如何減少塑料使用,保護海洋生態。這項活動不僅讓遊客瞭解海洋保護的重要性,也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例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選擇環保的消費方式。
館內的空間設計也考慮到不同年齡層的遊客,例如兒童區設有互動遊戲與手作活動,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海洋知識。而成人區則設有更深入的歷史與生態展區,讓遊客在觀賞與學習中,深化對海洋文化的認識。
整體而言,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不僅是展示海洋文化與歷史的場所,更是一個結合自然與人文的教育空間。透過展區、互動活動與導覽服務,遊客可以深入體驗牽罟的歷史與生態觀念,感受客家人與海洋的共生關係。這座文化館不僅是當地的重要文化地標,也成為吸引遊客來訪的熱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