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濱海植物園

新屋濱海植物園位於永安雪森林遊憩區舊址,佔地約6公頃,經過一年調查發現有250種動植物,於2020年10月正式開放。這裡無人造光源,用漂流木做入口銜牌,設計自然融合。園內有濱海植物區、生態教育區、自然景觀區與互動體驗區,展示植物的適應策略,並提供導覽、遊戲APP與教育活動。園區也設有休息區與觀景臺,讓遊客舒適遊覽。未來將持續推動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認識自然生態的重要性。

新屋濱海植物園位於永安雪森林遊憩區舊址,佔地約6公頃,自遊憩區歇業後成為各種動植物棲息場所,經過本府海岸管理工程處一年的調查,發現其中動植物種類高達250種,具有森林遊樂、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等價值,爰將閒置土地重新活化成為桃園第一座濱海植物園,於109年10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這個植物園不僅是自然生態的展示場,更是結合環境教育與社區參與的生態示範點,讓遊客在悠閒的環境中,深入認識海岸生態的多樣性與重要性。

植物園的規劃以最少人為幹擾及建物的方式建置,內無人造光源,入口銜牌亦以濱海地區漂流木再製,展現出與自然環境融合的設計理念。目前已將舊有硬體設施拆除,並將步道周邊雜草移除,讓民眾漫步其間可盡享森林的不同樣貌。園區內可看見濱海植物抗風、耐乾的各種機制,如:披絨毛具可做香料的海埔姜、作為料理調味的破布子、多毛耐旱的毛馬齒莧等,這些植物的生存策略,展現出海岸環境與植物適應的巧妙關係。

植物園的重點地點包括濱海植物區、生態教育區、自然景觀區與互動體驗區,每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生態價值與教育意義。在濱海植物區,遊客可以看到多種適應潮間帶環境的植物,例如木麻黃、黃槿、原生種武靴藤等,這些植物的根系結構、葉片形狀與體型特徵,都是為了在風浪交織的海岸環境中生存而演化出來的。例如木麻黃的氣生根能夠有效吸收海水中的養分,黃槿的葉片則具有特殊的結構來減少海水侵入,而武靴藤則以強壯的根系固著在岩石上,這些植物的生存策略,讓遊客對海岸生態有更深入的認識。

在生態教育區,園區內設有生態導覽路線與教育展示區,透過互動式展板與導覽員的解說,讓遊客瞭解植物園內的動植物生態。例如,園內有赤腹松鼠、臭鼬等哺乳類動物,以及黑翅鳶、大冠鷲及小燕鷗等保育類鳥類,這些動物的棲息環境與行為特徵,都是生態教育的重要內容。此外,園區內還設有「新屋濱海植物園APP」遊戲程式,透過生態導覽與各式體驗活動,創造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態環境,讓民眾能在環境友善的前提下體驗自然與生態教育。

自然景觀區則是植物園的另一個重點,這裡有大片的森林植被與自然景觀,遊客可以在此漫步,感受森林的靜謐與自然的美景。園內的步道設計考量到遊客的舒適與安全,並結合自然景觀,讓遊客在緩步行走中,欣賞不同季節的花木與樹木的變化。例如,春季時,園內的花木會開滿花朵,吸引許多蜜蜂與蝴蝶來訪,而秋季時,樹木的葉片會變色,呈現出豐富的色彩,為遊客帶來不同的視覺享受。

互動體驗區則是讓遊客參與生態教育與活動的場所,園內設有生態工坊、植物標本館與自然教育中心,這些設施讓遊客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植物園的生態與環境教育。例如,生態工坊會舉辦植物採集、生態觀察等活動,讓遊客在實作中學習生態知識;植物標本館則收藏了多種植物的標本,讓遊客可以詳細觀察植物的結構與特徵;自然教育中心則提供生態導覽與教育課程,讓遊客在專業的引導下,深入瞭解生態系統的運作。

除了自然景觀與生態教育,植物園的設計也考慮到遊客的舒適與休憩需求。園內設有休息區、觀景臺與涼亭,讓遊客可以在自然中休息與觀賞景緻。例如,觀景臺位於園內高處,可以俯瞰整片植物園的景色,讓遊客在遠處欣賞植物的生長與森林的靜謐。涼亭則設於步道旁,讓遊客可以在樹蔭下休息,同時享受自然的微風與鳥鳴。

植物園的環境教育與社區參與也是一個重要的特色。園區與在地社區、學校、NGO團體合作,提供各種生態教育活動與服務,讓社區居民與學生可以參與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例如,園區會舉辦生態觀察活動,讓學生與社區居民一起觀察植物與動物的生態,並記錄觀察結果;此外,園區也會舉辦生態知識講座與工作坊,讓遊客可以學習生態知識與保育技巧。

總體而言,新屋濱海植物園是一個集生態保育、自然景觀與環境教育於一體的生態示範點,讓遊客在悠閒的環境中,深入認識海岸生態的多樣性與重要性。園區內的每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生態價值與教育意義,讓遊客在漫步與觀察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與生態的神祕。未來,園區將持續發展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讓更多人認識並珍惜自然生態,共同參與生態保育的行動。

附近的景點
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
永安漁港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
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
新屋綠色走廊
永安北岸濱海遊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