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禪寺

潮音禪寺位於鳳山溪畔,與渡船頭相鄰,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形成獨特的宗教空間。寺內有大雄寶殿、功德堂、藏經閣、靈骨塔等重點景點,融合中泰風格,展現佛教信仰與藝術之美。如大雄寶殿鐘聲悠遠,有「潮音小鐘」之譽;功德堂對聯寓意自然與信仰的和諧;靈骨塔與地藏塔則象徵對佛法的追思與堅定信念。寺內還有菩提道與彼岸橋,供信眾靜心與修行,結合自然與文化,形成莊嚴深遠的宗教氛圍。

潮音禪寺位於鳳山溪畔,與渡船頭相依相伴,其建築與景觀皆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形成獨特的宗教空間。寺內各處景點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以其建築風格與文化意象,展現佛教信仰的深遠與莊嚴。以下為主要重點地點之介紹:

大雄寶殿是潮音禪寺的核心,座落於寺區中央,其建築風格融合中泰元素,為全寺的精神中心。殿內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兩側侍立阿難尊者與迦葉尊者,右側為目犍連尊者,左側為地藏王菩薩。佛像由名師塑造,莊嚴精美,殿內彩繪與雕刻相得益彰,展現中國傳統寺廟的藝術風格。殿前兩側為彌勒佛與觀音佛,三十三尊觀音聖像沿著寺內河堤排列,與泰式四面佛相映成趣,形成中泰佛教文化交融的象徵。大雄寶殿的鐘鼓聲每天晨昏交替,因此寺內有「潮音小鐘」之美譽,鐘聲悠遠,彷彿海潮起伏,令人感受到佛法的深邃與莊嚴。

功德堂位於寺區東西兩側,分別書有「彩鳳山」與「渡船頭」之對聯,寓意佛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左側功德堂的彩鳳山,為寺內重要景觀,其名稱取自佛教中象徵智慧與靈性之彩鳳,與寺內的佛教信仰密切相關。右側功德堂則與渡船頭相連,渡船頭是鳳山溪畔的渡口,歷史悠久,曾是交通要道。寺內原有一棵百年茄冬樹,位於渡船頭旁,樹幹粗壯,枝葉繁茂,為見證潮音禪寺歷史的重要象徵。每逢晨昏,信眾在渡船頭上下船時,皆可聽聞寺內鐘聲,感受到佛法的薰陶與感召。

藏經閣位於寺內左側,為保存佛教經典的重要場所。其建築風格與寺內其他部分相呼應,以傳統木構與彩繪為主,展現佛教文化的深厚積累。藏經閣內收藏多數佛教經典與法寶,為信眾提供靜心讀經的空間。此外,寺內亦有舉辦各種法會與講經活動,使佛教教義與實踐更加生動活潑。

靈骨塔位於寺區右前方,為供奉已故高僧的墓地。塔身設計典雅,與寺內其他建築相協調,展現對往昔高僧的尊敬與追思。塔前有石階,可供信眾參拜與靜心。靈骨塔與地藏王菩薩的供奉相呼應,體現佛教中對生死輪迴的深刻思考。

理明講堂位於寺內東序,為舉辦講經、開會的場所。講堂設計寬敞明亮,場地四周有座椅與供桌,可供信眾坐聽講經。講堂內亦有供奉泰國玉佛,象徵佛教與泰國文化之間的聯結。理明講堂的建立,與理明法師的貢獻密切相關,他不僅是潮音禪寺的住持,也是一位擅長講經與梵唄的高僧,其教學與修行精神對寺內信眾產生深遠影響。

地藏塔位於寺內中軸線,為潮音禪寺的重要建築之一。塔身為二層樓高,為潮音禪寺的標誌性景點。地藏塔的建造,與第五任住持悟軒法師的貢獻密切相關,他著手增建地藏塔,並延請真頓法師協助整修寺內建築。地藏塔的建立,不僅是對地藏王菩薩的供奉,也象徵對佛法的堅定信仰與追求。

彼岸橋與菩提道位於寺內河堤邊,為信眾參拜與靜心的場所。彼岸橋橫跨鳳山溪,橋樑設計簡潔,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橋樑兩側有石階,可供信眾行走與靜心。菩提道沿著河堤延伸,沿途有經行步道,可供信眾行走與思惟佛法。彼岸橋與菩提道的設置,體現佛教中對生死輪迴的思考,以及對佛法的追求。

茄冬樹位於渡船頭旁,為潮音禪寺的見證者。樹幹粗壯,枝葉繁茂,樹葉呈深綠色,樹冠茂密,為信眾提供遮蔽與休憩之處。茄冬樹的歷史可追溯至百年前,為見證潮音禪寺興建與發展的重要象徵。每逢晨昏,信眾在渡船頭上下船時,皆可見茄冬樹在風中搖曳,感受到自然與佛法的和諧共生。

彩鳳山與渡船頭的對聯,為潮音禪寺的標誌性景觀。彩鳳山為寺內重要景觀,其名稱取自佛教中象徵智慧與靈性之彩鳳,與寺內的佛教信仰密切相關。渡船頭則是鳳山溪畔的渡口,歷史悠久,曾是交通要道。寺內原有一棵百年茄冬樹,位於渡船頭旁,樹幹粗壯,枝葉繁茂,為見證潮音禪寺歷史的重要象徵。

潮音禪寺的各處景點,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以其建築風格與文化意象,展現佛教信仰的深遠與莊嚴。從大雄寶殿到功德堂,從藏經閣到靈骨塔,每一處景點都承載著潮音禪寺的歷史與信仰,為信眾提供修行與靜心的空間。寺內的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相得益彰,形成獨特的宗教空間,使信眾在其中感受到佛法的深邃與莊嚴。

附近的景點
裕大仙草關西黑蜜館
金勇DIY番茄農場
渡南古道
石爺亭
大自在工作室
石店子69有機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