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點草生態農場

油點草生態農場位於臺灣山林間,結合生態、教育與社區發展。這裡是陳紹忠從科技轉向生態農業的轉折點,也是生態復育的實踐場域。農場設有生態池、教育區、農耕區、觀察站與社區互動區,透過自然農法、生態課程與社區合作,推動環境保護與人際關係的和諧。生態池種植水生植物,恢復水體環境;教育區讓孩子學習生態知識;農耕區不用化學藥品,與自然共存。農場還設有生態步道與研究區,提供科研數據,並促進社區參與與生態教育。

油點草生態農場位於臺灣的山林之間,是一個結合自然生態、教育與社區發展的特殊場域。這裡不僅是陳紹忠從科技產業轉向生態農業的轉折點,更是臺灣生態復育與社區重建的實踐場域。農場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對自然的敬意與對社區的關懷,從生態池的水生植物復育到農耕區的自然農法,從教學區的生態課程到社區活動中心的建設,都展現出對環境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農場的中心地點是「生態池」,這座蝴蝶造型的水池是南外社區生態復育的重要成果。池中栽種的水生植物,如睡蓮、金魚草等,不僅是魚類與水生昆蟲的棲息地,也是吸引蝴蝶與蜻蜓的自然景觀。池邊的生態觀察步道,讓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水生生態系統的運作。陳紹忠在這裡種植水生植物的初衷,是希望透過自然的自我淨化能力,恢復因農藥與化學肥料而受損的水體環境。他提到,當他發現螢火蟲不再出現、蛙鳴消失時,才意識到土地的生態已經被破壞。因此,他決定以生態池作為起點,重新建立水體與土壤之間的良性循環。

在生態池的周圍,是「生態教育區」,這裡是孩子與大人都能學習自然知識的場所。農場的教育課程包括昆蟲觀察、植物分類、水生態研究等,陳紹忠會帶導學員觀察螢火蟲的發光現象,或者教導孩子如何辨識不同類型的蘑菇。他特別強調,生態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讓參與者體驗自然的週期與生物之間的互動。例如,在農場的「蝴蝶園」中,陳紹忠會種植不同花期的植物,讓蝴蝶有足夠的食物來源,同時也讓孩子觀察蝴蝶的採蜜過程。他說,當孩子看到蝴蝶在花間飛舞時,他們會自然地理解自然界的資源循環與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

農場的另一個重要地點是「農耕區」,這裡是陳紹忠實踐自然農法的實驗場地。與傳統農業不同,這裡不使用化肥與農藥,而是依靠堆肥、蚯蚓堆肥與自然農法來維持土壤肥沃。農場的耕作方式包括種植油點草、地瓜、茶葉等作物,但這些作物的種植方式都遵循生態原則。例如,地瓜的種植需要在土壤中埋藏種苗,並利用蚯蚓的活動來改善土壤結構。陳紹忠提到,他從工程師轉型成生態農人,最大的改變是從「控制自然」到「與自然共存」。他說,當他看到蚯蚓在土壤中翻動時,會感到一種與自然和解的寧靜。

在農耕區的邊緣,是「生態觀察站」,這裡是農場的科研與觀察中心。陳紹忠與團隊會定期記錄生態數據,包括昆蟲的種類、植物的生長情況、水體的透明度等。這些數據不僅用於農場的管理,也提供給學術機構作為生態研究的參考。例如,他們發現某種螢火蟲的發光頻率與水體的透明度有相關性,這項發現被納入生態保護的政策建議中。陳紹忠說,農場的每一項生態數據都是對自然的尊重,他希望未來能將這些數據整合成生態指標,用來評估環境的健康狀態。

農場的另一個特色地點是「生態小屋」,這是一座以自然材料建造的木屋,位於農場的背風處。小屋的設計採用竹子與藤蔓作為結構,屋頂則是用棕梠葉覆蓋,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合。小屋內設有簡易的生態書籍與觀察工具,如放大鏡、記錄本等,讓遊客可以在此進行短暫的生態觀察。陳紹忠說,這座小屋是為那些想要深入體驗自然的人準備的,他們可以在此靜坐觀察昆蟲的活動,或者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

在農場的邊緣,是「社區互動區」,這裡是南外社區與農場合作的成果。社區活動中心的建設,讓農場成為社區的重要據點。活動中心內設有老人照護空間、兒童活動區與社區議事廳,這些設施的建設,是南外社區與政府機關合作的成果。陳紹忠提到,他希望農場能成為社區的生態教育基地,讓社區居民在這裡學習自然知識,同時也讓農場的生態資源被社區所共享。例如,社區居民可以到農場的生態池中觀察水生生物,或者參與農場的生態課程。

農場的另一個重要地點是「生態步道」,這是一條環繞農場的自然步道,沿途有不同類型的生態景觀。步道的設計考慮到生態保護,例如,步道的兩側種植低矮的灌木,以避免干擾生態系統。步道的中間設有觀察點,遊客可以在此觀察到農場的生態變化。陳紹忠說,這條步道是為了讓遊客在移動的過程中,自然地接觸到生態系統的各種元素,例如,他們可以觀察到蝴蝶在花間飛舞,或者聽到青蛙的鳴叫。

農場的生態池與生態步道之間,是「生態教育園區」,這裡是農場的教學主場。園區內有不同類型的生態設施,如昆蟲觀察區、水生態觀察區、植物觀察區等。陳紹忠說,這個園區的設計是為了讓學員在這裡進行深入的生態學習。例如,他們可以觀察到不同類型的昆蟲如何與植物互動,或者觀察水體中的微生物如何分解有機物。他提到,這些觀察活動讓學員對生態系統的運作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農場的後方,是「生態研究區」,這裡是農場的科研與實驗場地。陳紹忠與團隊在此進行生態農法的實驗,例如,他們會測試不同種植方式對土壤肥沃度的影響,或者研究不同水體條件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這些實驗數據不僅用於農場的管理,也提供給學術機構作為生態研究的參考。例如,他們發現某種植物的根系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這項發現被納入生態農法的實踐中。

農場的生態池與生態步道之間,還有「生態休憩區」,這裡是農場的休閒空間,讓遊客可以在自然環境中放鬆身心。休憩區內設有簡易的座位與遮陽棚,遊客可以在此休息,同時也可以觀察周圍的生態景觀。陳紹忠說,這裡是為了讓遊客在移動的過程中,自然地接觸到生態系統的各種元素,例如,他們可以觀察到蝴蝶在花間飛舞,或者聽到青蛙的鳴叫。

農場的生態池與生態步道之間,還有「生態教育園區」,這裡是農場的教學主場。園區內有不同類型的生態設施,如昆蟲觀察區、水生態觀察區、植物觀察區等。陳紹忠說,這個園區的設計是為了讓學員在這裡進行深入的生態學習。例如,他們可以觀察到不同類型的昆蟲如何與植物互動,或者觀察水體中的微生物如何分解有機物。他提到,這些觀察活動讓學員對生態系統的運作有更深刻的認識。

農場的生態池與生態步道之間,還有「生態研究區」,這裡是農場的科研與實驗場地。陳紹忠與團隊在此進行生態農法的實驗,例如,他們會測試不同種植方式對土壤肥沃度的影響,或者研究不同水體條件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這些實驗數據不僅用於農場的管理,也提供給學術機構作為生態研究的參考。例如,他們發現某種植物的根系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這項發現被納入生態農法的實踐中。

附近的景點
大分林步道
老時代休閒農庒
二寮神木
二寮神木
惠森自然休閒農場
北埔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