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菜園位於新竹縣關西鎮,結合生態、農業與食農教育,是一個讓人認識食物來源、珍惜自然的地方。這裡用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蔬果,還用雞鴨幫忙除草、清理,減少化學藥劑使用。園區種植多樣作物,包括四季蔬果與仙草,並透過社區互動與食農教育活動,推廣永續農業與傳統智慧。這裡不僅是農場,更是連結自然與社區的教育基地。
力量菜園位於臺灣新竹縣關西鎮,是結合自然生態、在地農業與食農教育理念的特色園區。這裡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場所,更是一處讓人們重新認識食物來源、珍惜自然資源的教育基地。園區以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為核心,結合雞鴨生態管理、季節性蔬果栽種與社區互動,形成一個有機、永續且具教育意義的農業空間。
園區的地理位置處於新竹縣關西鎮的中心區域,鄰近國道3號與118縣道交會處,交通便利。然而,園區的特色並不在於地點的地理位置,而是其與周圍環境的共生關係。園內擁有獨立水源灌溉系統,這使得園區能在不同季節中穩定栽種多樣化的蔬菜、水果與仙草。這種自給自足的灌溉方式,不僅節約資源,也讓園區能根據當季氣候條件調整種植策略,展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適應能力。
園區的生態管理方式是其最大亮點之一。曾妃玉與其丈夫在園區中引進雞鴨等動物作為農務助手,這種做法不僅節省人力與成本,也讓園區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生態系統。園內的雞羣與鴨羣在耕作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雞羣會幫忙除草、喫蟲,而鴨羣則能清理水溝中的雜草與雜物。這種自然的農業管理方式,避免了化學藥劑的使用,也讓園區的土壤與生態保持健康狀態。曾妃玉曾提到,園中的雞已經有七、八年歲數,牠們並未被宰殺,而是自然老死,這體現出對生命尊重的態度。這種生態農業的經營方式,讓園區成為一個活體的自然教育場所,吸引許多對生態與農業感興趣的人來參觀與學習。
園區的種植特色也值得關注。園內種植的作物不僅包括當季的蔬菜,還有四季皆可栽種的蔬果,例如葉菜類、根莖類、果實類等。這種多樣化的種植方式,讓園區能根據季節變化調整作物種類,同時也能提供穩定的農產品供應。此外,園區還種植仙草,這種植物在臺灣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與文化意義,園區的仙草種植不僅是為了經濟收益,更是為了保留傳統農業知識與生態資源。園區的種植方式展現出對自然資源的珍惜與對傳統農業智慧的尊重。
園區的食農教育活動是其另一個重要特色。曾妃玉長期擔任食農教育的推廣者,她不僅在園區內開設種植與料理課程,也積極與周圍社區合作,舉辦農業體驗活動與食物來源講座。這些活動讓參與者能夠親身感受到食物的來源,並學會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與自然共存。園區的食農教育活動不僅限於園內,也延伸至周圍的13好市集,曾妃玉在市集中擔任稽覈工作,確保販售的農產品符合品質與安全標準。這種將食農教育與社區結合的模式,讓園區成為一個連結農業與社區的橋樑。
園區的社區互動也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曾妃玉在園區中不僅是耕作者,也是社區的連結者。她會定期與周圍的農民交流,分享農業經驗與種植技巧,也會在農產品販售時與農民合作,協助解決銷售問題。例如,當有農民遇到作物賣相不佳的情況時,曾妃玉會協助將作物轉化為其他用途,例如將柑橘皮熬製成果皮乾,或加入餅乾中,這不僅讓農產品得到再利用,也展現出對資源的珍惜與創新思維。這種社區合作的模式,讓園區成為一個活躍的農業社羣,也讓周圍的農民能受益於園區的經驗與資源。
園區的種植與經營方式也展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園區的種植方式遵循自然生態的循環,例如使用堆肥作為有機肥料,避免化學農藥的使用,並透過自然的生態平衡來維持土壤健康。此外,園區的灌溉系統也採用節水方式,例如利用雨水收集系統來補充灌溉用水,這不僅節約資源,也讓園區能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這種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讓園區成為一個永續發展的農業空間,也讓參與者能學習到如何與自然共存的知識。
園區的種植與經營方式也展現出對文化與傳統農業的尊重。曾妃玉在經營園區的過程中,吸收了第一代生機飲食達人李秋涼女士的農作理念,並將其融入園區的經營中。這種傳統農業知識的傳承,讓園區成為一個連結過去與現在的農業空間。例如,園區的種植方式不僅是現代化的農業技術,也保留了傳統的農耕智慧,如利用自然的生態循環來維持土壤健康,或透過手工的方式進行農產品的處理。這種對傳統農業知識的尊重,讓園區成為一個有文化深度的農業空間。
總體而言,力量菜園是一個結合自然生態、在地農業與食農教育理念的特色園區。園區的種植方式展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生態管理方式展現出對生命尊重的態度,食農教育活動展現出對食物來源的珍惜,社區互動則展現出對農業與社區的連結。這些特色讓力量菜園成為一個有機、永續且具教育意義的農業空間,也讓參與者能重新認識食物的來源,並學會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與自然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