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崠山在新竹與桃園交界,是臺灣小百嶽之一,海拔約1914公尺,歷史悠久,戰略地位重要。這裡有壯麗風景和豐富歷史,結合原住民文化、日據遺跡與現代登山精神,十分值得一遊。步道起點是百年歷史的李崠山莊,保留日式與原住民建築特色,內有餐廳與平安鐘。沿路經過陡峭的「好漢坡」,抵達山頂可見雪山等壯麗山景。山頂有日據時期的古堡遺跡,還有泰雅文物館展示原住民文化。回程可走較緩的新步道,沿途風景優美,歷史與自然交織,是兼具挑戰與文化深度的登山勝地。
李崠山位於臺灣新竹縣尖石鄉與桃園市復興區交界處,是臺灣小百嶽之一,海拔約1914公尺,自古便是戰略要地。這座山峯不僅擁有壯麗的自然風景,更蘊藏豐富的歷史記憶,結合了原住民文化、日據時期的軍事遺跡與現代登山者的探索精神,使其成為兼具自然與人文價值的登山勝地。以下將重點介紹李崠山步道沿途的主要景點與歷史背景,帶領讀者深入這座山巒的每個角落。
首先,舊登山口「李崠山莊」是這條步道的起點,這座建於百年歷史的建築物,被譽為「臺版霍爾的移動城堡」,是臺灣少數保留完整歷史記憶的山莊之一。李崠山莊原為榮民朱萬鶴先生於日據時期興建,作為登山者歇腳、飲食與休憩的據點。如今,這座建築物依然保存著當時的風格,外觀融合了原住民與日式建築元素,屋頂為傳統的斜面設計,牆面則有細密的雕刻紋路,彷彿在訴說過去的歷史。山莊內設有冷飲店與簡易餐廳,提供登山者補給,並設有收費設施,民眾需支付20元作爲維護費用。山莊後方的花園是登山者的起點,從這裡開始沿著原始山路攀登,沿途可見到與產業道路相接的路段,部分路段因地形關係需要手腳並用,路面多為大小石塊,建議穿著厚底登山鞋以增加穩定性。山莊內還設有鐵片製成的平安鐘,象徵祈求平安與順利,登山者可在此敲鐘三響,為自己的旅程祈福。
沿著舊步道往上,約1.5公里的路程中,登山者會經過「好漢坡」,這段路線以陡峭著稱,是李崠山步道中最 challenging 的部分。路面多為泥石路,部分路段需要拉繩,並有明顯的坡度變化,需費力攀登。然而,這段路線也因地形險峻而被譽為「好漢坡」,是許多登山者體驗挑戰的必經之路。攀登至半途時,可見到沿途的景觀,包括山林間的草木、溪流與偶爾出現的鳥類,為登山者帶來寧靜的氛圍。當抵達李崠山頂時,眼前是一幅壯麗的風景,遠處可見雪山、大霸尖山與南湖大山等巍峨山峯,近處則是層層疊疊的山林與溪流,形成一幅自然與歷史交織的畫面。
李崠山頂的「李崠山古堡」是這條步道最具歷史價值的遺跡。這座古堡建於1910年的日據時代,當時稱為「李崠隘勇監督所」,是日本軍方為了控制山區而興建的砲臺與防禦工事。古堡原本由圍牆、砲臺與指揮所組成,用以監視周遭部落與防禦泰雅族人的襲擊。然而,隨著時代更迭,古堡的機能早已不再,如今僅存斷垣殘壁,城牆被藤蔓與樹木覆蓋,部分銃眼仍可見,遺留下當時的防禦痕跡。古堡內設有「一等三角點」,是臺灣重要的測量標記點,登山者可在此拍照認證。古堡周圍的景觀也相當壯麗,遠處可見山巒起伏,近處則是古堡殘垣與周遭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懷念過去的戰爭歷史與當時的緊張對峙。
除了古堡,李崠山莊內的「泰雅文物館」也是值得探訪的重點。這座展覽空間收藏了許多泰雅族人使用的狩獵工具與狩獵成品,包括矛、弓、箭、網等,並展示原住民的傳統生活與文化。館內還飼養著各種家禽牲畜,如雞、鴨、豬等,展現了原住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這座文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讓遊客更深入理解泰雅族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回程時,登山者可選擇走新步道,這條路線較緩坡度,路程較長,約5~10分鐘即可從新步道入口步行至李崠山莊。新步道沿途的景觀與舊步道各有不同,部分路段可見到鄰近的高山與遠處的山巒,景色與舊步道相比更加寬廣。沿著馬美步道返回,可見到原住民部落的風貌,與李崠山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
李崠山的歷史背景也值得深入探討。清代時期,李崠即曾於此駐軍紮營,因而得名。日據時代,因日軍常受到大漢溪上游泰雅族人的襲擊,為了全面控制山區,便在這座山頂興建碉堡,佈署大砲,以控制附近沿岸的部落。雖然現在李崠山已不再具有戰略優勢,但古堡遺留的斑駁痕跡,卻也紀錄著當時輝煌的戰史。山頂的視野絕佳,可眺望雪山、大霸尖山、南湖大山等壯麗山容,讓人不禁懷念過去的歷史與當時的緊張對峙。
總體而言,李崠山步道是一條結合自然與歷史的登山之路,沿途的每個景點都蘊藏著不同的故事與價值。從舊登山口的李崠山莊,到頂端的古堡遺跡,再到山莊內的泰雅文物館,每一處都讓人感受到這座山巒的歷史厚度與自然之美。無論是想體驗登山的挑戰,還是探訪歷史的痕跡,李崠山都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