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龍古道在新竹縣橫山鄉,長約2公里,有竹林、石階、糯米橋等景點,是熱門的健行路線。從大山北月停車場出發,沿著石階走,經過三座糯米橋,其中一座建於1958年,用糯米、石灰黏合石塊,展現古人的智慧。途中還有溪谷、蕨類植物和百年石階,生態豐富。古道保留歷史風貌,是自然與人文的結合,適合健行或輕鬆散步,是大山背地區不可錯過的隱秘景點。
騎龍古道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地區,是一條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的古道,全長約2公里,沿途有翠綠竹林、百年石階、三座糯米橋等景點,是大山背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步道之一。這條古道不僅是健行者的理想選擇,也因保留古早風貌與自然景觀,成為許多遊客心中的隱祕瑰寶。以下是騎龍古道的主要重點地點與特色介紹:
首先,騎龍古道的入口位於「大山北月」停車場旁,這處地名取自大山「背」字的拆解,原為豐鄉國小舊址,現為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所在地。停車場位於山腰處,四周環山,可遠眺雪山東峯,是進入騎龍古道的起點。從這裡出發,沿著石階向下走,第一段路徑是緩坡,兩側為高聳的柳杉林,綠蔭蔽日,氣溫涼爽,是夏日避暑的絕佳選擇。沿路可見許多石板舖設的步道,部分路段因雨後會變得濕滑,需特別注意腳步。
沿著古道下行約十分鐘後,會到達一座綠蔓覆掩的糯米橋。這座橋建於1958年,由紅糖、糯米與石灰調和成的接著劑黏築而成,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橋體為石拱造型,雖然造型簡單,但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透露出純樸懷舊的古意。這座糯米橋是騎龍古道的標誌性景點之一,橋頭設有解說牌,說明其建造過程與歷史背景。過橋後,古道轉入溪谷,沿著大寮溪的溪流而行,沿途有潺潺水流聲與蟲鳴鳥叫,林間蝴蝶飛舞,景色清新怡人。
再往前走約30分鐘,會到達3號石橋,橋頭有解說牌與仿石獅地標短柱,附近有民宅與菜園,顯示這處曾是農村聚落的一部分。然而,因雨勢開始變大,許多遊客選擇在此折返。這段路徑是騎龍古道的精華所在,沿途可見多樣的蕨類植物與孟宗竹,生態豐富,是自然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景點。
騎龍古道的中段有兩座糯米橋,分別位於大寮溪沿岸。除了這座3號橋,還有兩座其他糯米橋,分別位於古道的兩端。這些橋樑不僅是古道的標誌,也是大山背地區重要的歷史遺產。據說,這三座糯米橋的建造過程採用古法,將石塊黏築而成,不論在力學或美學上都令人讚嘆。橋樑的設計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展現出古人對自然與建築的深刻理解。
騎龍古道的後半段是下坡路,沿著溪谷而行,可以見到成片的柳杉林與冷清草叢,綠意盎然。這段路徑因距離較短,適合輕鬆散步,也可以選擇原路返回,或繞個小O型回到停車場。古道沿途有許多百年石階,石階的紋路清晰可辨,是這條古道的另一個特色。這些石階不僅是古道的記憶證據,也是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現出大山背地區的歷史與文化。
騎龍古道的終點回到「大山北月」停車場,這處地點不僅是進入古道的起點,也是離開的終點。停車場旁有豐鄉國小舊址,現為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園內有景觀餐廳、露營區等設施,是休閒休養的理想選擇。這處地點的歷史背景值得特別注意,原為豐鄉國小,在廢校後改建為人文生態館,成為兼具景觀與文化教育的休閒園地。
騎龍古道的沿途景觀與文化特色,使其成為大山背地區的代表景點之一。這條古道不僅是健行者的理想選擇,也因保留古早風貌與自然景觀,成為許多遊客心中的隱祕瑰寶。沿著這條古道行走,可以見證大山背地區的自然美景與人文歷史,是一次與大自然與歷史深度連結的旅程。無論是單純散步,還是健行探索,騎龍古道都能帶來不同的體驗與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