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子國小的日式校舍位於臺中市潭子區,是日治時期的重要教育遺產,建於1933至1937年,曾作為教職員宿舍。2012年被公告為歷史建築,經過修復後,現正結合校園生活與文化活動再利用。這些建築保留了日治時期的木造技術,如編竹夾牆與斜撐結構,並在修復時使用傳統工法與匠師技藝。未來將作為生態教室、藝術空間與觀光亮點,串聯周邊古蹟,成為潭子的文化地標。
潭子國小日式校舍位於臺中市潭子區,是臺灣日治時期重要的教育建築遺產,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當時作為葫蘆墩公學校潭子墘分校的教職員宿舍。這座校舍不僅是潭子國小校史的重要標誌,也承載了臺灣教育發展與建築技術的歷史記憶。自2012年被臺中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並於2020年重新登錄後,校舍的修復與再利用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關鍵契機。這座建築羣由1棟獨棟高等官舍與4棟雙併判任官舍組成,總共五棟建築,其結構、材料與設計特點,都深刻反映了日治時期臺灣木造官舍的建造技術與社會背景。
從歷史沿革來看,潭子國小日式校舍的建造時間約在1933至1937年間,當時作為葫蘆墩公學校潭子墘分校的教職員宿舍。這棟建築在戰後仍持續作為潭子國小的教職員宿舍,直到1968年學校改稱為潭子國民小學後,校舍的功能也隨著教育制度的變遷而延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建築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功能性,並因風化、結構老化等原因,面臨保存與再利用的挑戰。直到2012年,臺中市政府將其公告為歷史建築,並於2020年重新登錄,才引發了對這座建築的重視與修復工程。
這座日式校舍的建築形式具有典型的日治時期特徵,牆體採用編竹夾牆結構,這種傳統的木造建築技術在臺灣的公學校宿舍中廣泛應用。框架結構採用斜撐設計,並配合軸組結點與鐵件補強,使得整體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建築外裝使用雨淋板,屋面則以油毛氈與檜木皮作為防水層,這種傳統的防水工法在當時被視為可靠且經濟的選擇。目前保存的五棟建築中,其中一棟為獨棟的高等官舍,可能屬於校長宿舍,而其他四棟為雙併宿舍,應為教職員宿舍。這些建築在規模、形式與機能上,都反映出日治時期日式木造官舍的建造特點,也成為研究臺灣建築史的重要實證。
在修復工程方面,臺中市政府投入8,641萬元,由臺中市文化資產處辦理,工程於2018年開工,預計在2020年完工。修復團隊在工程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歷史細節與技術問題。例如,在其中一棟雙併判任官舍的壁體拆卸檢測中,發現有斜向鐵件補強,這被認為是1935年中部大地震後,根據臺中州與新竹州頒布的「臺灣家屋建築規則施行相關文件」所進行的木構造耐震補強工法。這項發現不僅確認了建築在歷史上曾經歷過重大地震,也展現了當時臺灣建築技術的進步與對安全性的重視。
修復工程的另一個重點是重建五棟建築的屋頂結構。為了保留傳統工法,修復團隊在現場搭設模型進行試作,依循傳統方式逐步搭建桁條、桷木與屋面板,並在頂層敷上油毛氈或檜木皮作為防水層,最後再覆蓋屋瓦。這項工程不僅重現了日治時期的屋頂建造技術,也讓這座建築在修復後仍能保持其歷史原貌。此外,修復團隊特別邀請四位經文化部認可的大木作修復匠師參與,他們在現場設置木料加工區,針對建築羣中的各式大、小木作進行修補工程,並盡力保留舊有的木料,對損壞或可堪使用的部位,選擇原材質或合適的木料配合環氧樹脂進行修補,並安裝回復原位。這項工作不僅展現了傳統木作技術的精準與細膩,也確保了修復後的建築在結構與美感上都能符合歷史價值。
修復工程完成後,潭子國小日式校舍將由潭子國民小學進行後續維護與再利用。除了維持原有的歷史建築特色,學校也將融合校園生活,將部分建築改造成蝴蝶生態教室、生活講堂暨多功能教室、簡易廚藝教室、生活美學空間等,同時也邀請藝術家進駐創作與展覽,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此外,學校也將部分建築委外規劃為餐飲空間,提供社區居民與外地遊客更豐富的生活體驗。未來,這座歷史建築將不再只是學校的校舍,而是成為潭子區文化觀光的新亮點,與周邊的摘星山莊、潭子農會穀倉等市定古蹟串聯,形成完整的文化景觀。
潭子國小日式校舍的歷史與現狀,不僅是臺灣教育發展的見證,也是建築技術與文化價值的實證。這座建築羣在修復後,將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讓更多人瞭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透過這座建築,我們可以看到日治時期的教育制度、建築技術,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同時,它也展現了臺灣在歷史建築保存與再利用方面的努力與成果,成為臺灣文化資產保護的重要典範。未來,這座校舍將不僅是潭子國小的一部分,更會成為潭子區文化觀光的重點景點,吸引更多人來探索與體驗臺灣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