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廣和宮

新埔廣和宮位於新竹縣新埔鎮,是客家人重要的信仰中心,主祀三山國王。廟宇建於1860年,有獨特的「對場作」建築風格,左右木雕由不同師傅完成,展現個人技藝。廣和宮歷經日據時期的改名與戰後復原,並在2011年因元宵花燈活動重獲關注,成為文化焦點。

新埔廣和宮位於臺灣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608號,是當地客家人重要的信仰中心,主祀三山國王,因此被稱為「王爺宮」。這座廟宇不僅是新埔鎮的宗教核心,也是客家人文化與歷史的象徵。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60年,由仕紳潘榮光興建,供奉自大陸帶來的三尊三山國王木雕神像。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特有的信仰,因此廣和宮在客家人移墾臺灣後,成為新埔地區的信仰中心,並在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廣和宮的建築特色最為引人注目,其「對場作」的結構是其最大的亮點。這種建築方式是指在中軸線為界,左右兩側的木雕由不同師傅獨立完成,因此兩側的吊筒、雀替、獅座等裝飾元素各有不同,展現出師傅們的個人風格與技術。這種設計在臺灣的廟宇中並不常見,廣和宮的對場作不僅是工程上的創新,也反映了當時匠師之間的競爭與創造力。此外,廣和宮的交趾陶藝術也值得提及,其中1928年由泉州陶藝師蘇陽水創作的作品,至今仍被視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廣和宮的歷史軌跡與臺灣的社會變遷緊密相連。在日據時期,廣和宮曾因皇民化運動而被改稱為「慧明寺」,正殿供奉三寶佛,但這段歷史並未影響其作為客家人信仰中心的地位。戰後,廣和宮重新恢復三山國王的祭祀,並在1950年代因中元普渡活動的規模而引起關注。1953年,廣和宮與褒忠亭義民廟共同舉辦的中元祭典,預計耗資三百萬,這反映出當時新埔鎮的繁華與信仰活動的規模。然而,這類大型活動在1950年代後逐漸式微,直到2011年,新竹縣政府與新埔鎮公所將新埔的元宵花燈文化與天穿日結合,重新舉辦巨型移動花燈踩街秀,使廣和宮再次成為當地文化活動的焦點。

廣和宮的歷史也與臺灣的社會變遷有著深刻的連結。在日據時期,廣和宮曾因神像被沒收而成為臨時存放地,但這段歷史並未影響其作為客家人信仰中心的地位。戰後,廣和宮重新恢復三山國王的祭祀,並在1950年代因中元普渡活動的規模而引起關注。然而,這類大型活動在1950年代後逐漸式微,直到2011年,新竹縣政府與新埔鎮公所將新埔的元宵花燈文化與天穿日結合,重新舉辦巨型移動花燈踩街秀,使廣和宮再次成為當地文化活動的焦點。

廣和宮的建築與歷史也反映出臺灣的社會變遷。在1902年,廣和宮曾因戰爭而受到損壞,但這段歷史並未影響其作為客家人信仰中心的地位。戰後,廣和宮重新恢復三山國王的祭祀,並在1950年代因中元普渡活動的規模而引起關注。然而,這類大型活動在1950年代後逐漸式微,直到2011年,新竹縣政府與新埔鎮公所將新埔的元宵花燈文化與天穿日結合,重新舉辦巨型移動花燈踩街秀,使廣和宮再次成為當地文化活動的焦點。

廣和宮的歷史也與臺灣的社會變遷有著深刻的連結。在日據時期,廣和宮曾因神像被沒收而成為臨時存放地,但這段歷史並未影響其作為客家人信仰中心的地位。戰後,廣和宮重新恢復三山國王的祭祀,並在1950年代因中元普渡活動的規模而引起關注。然而,這類大型活動在1950年代後逐漸式微,直到2011年,新竹縣政府與新埔鎮公所將新埔的元宵花燈文化與天穿日結合,重新舉辦巨型移動花燈踩街秀,使廣和宮再次成為當地文化活動的焦點。

廣和宮的歷史也反映出臺灣的社會變遷。在1902年,廣和宮曾因戰爭而受到損壞,但這段歷史並未影響其作為客家人信仰中心的地位。戰後,廣和宮重新恢復三山國王的祭祀,並在1950年代因中元普渡活動的規模而引起關注。然而,這類大型活動在1950年代後逐漸式微,直到2011年,新竹縣政府與新埔鎮公所將新埔的元宵花燈文化與天穿日結合,重新舉辦巨型移動花燈踩街秀,使廣和宮再次成為當地文化活動的焦點。

附近的景點
新埔劉家祠
新埔文昌祠
新埔老街
新埔若瑟天主堂
新埔潘屋
新埔陳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