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元佛道院在新竹縣新豐鄉,融合了佛教與道教,歷史超過70年。從1946年建廟開始,經歷多次重建與改名,最終成為現在的普元佛道院。廟內建築傳統,有鐘鼓樓、永祀王船等設施,供奉多尊神明,展現豐富的宗教文化。周邊還有許多文化景點,活動也相當活躍,是結合信仰與現代文化的重要場所。
普元佛道院位於臺灣新竹縣新豐鄉坡頭村,是結合道教與佛教信仰的綜合性宗教場所,其歷史可追溯至民國35年(1946年),由李錦珍主委率領的先祖一族從中國福建省引進清府王爺神像,並在當地建立「善義堂」作為奉祀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民國73年(1984年)廟宇完成重建,正式更名為「普元宮」,至民國89年(1990年)進一步升級為「普元佛道院」,成為融合道教與佛教信仰的代表性廟宇。其建築與信仰文化融合了傳統廟宇的規模與現代宗教活動的靈活性,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與文化象徵。
普元佛道院的建築結構採用典型的傳統廟宇設計,其主體建築為五開間二進式三樓結構,整體規模莊嚴,展現出濃厚的區域特色。入口處的牌樓為紅色飛檐設計,兩側設有精緻的雕刻,題有「普元佛道」四字,展現出廟宇的歷史沿革與信仰宗旨。正殿為三樓結構,主祀清府王爺,其神像高大莊嚴,周圍設有陪祀神明,包括神農大帝、天上聖母、孚佑帝君、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福德正神、中壇元帥、金財神、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等,形成一個多元的神明羣像。正殿的樑柱與藻井雕刻精美,採用傳統的「彩繪木雕」技法, depicting 佛教與道教的經典故事與神祇形象,展現出廟宇的藝術價值與信仰深度。
廟宇的左右側分別設有鐘鼓樓,鐘樓內懸掛著一座大型銅鐘,鼓樓則設有大型鼓面,這兩者是傳統廟宇中重要的祭祀器具,用以在節慶或重要儀式中,由信眾共同擊打,表達對神明的敬意與祈求。此外,廟內設有「永祀王船」的祭壇,這是一處特殊的祭祀空間,用以供奉與奉祀王船,象徵對神明的長期奉祀與對生命的尊重。王船的設計融合了傳統的木雕與彩繪技術,其上雕刻有神明與經文,並以紅緘、金箔裝飾,展現出廟宇的宗教氣質與文化價值。
普元佛道院的內部空間設計也非常注重功能性與美感的結合。正殿的後方設有「三寶佛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展現出佛教信仰的影響。此外,廟內設有「觀音菩薩殿」與「玉皇大帝殿」,分別供奉觀世音菩薩與玉皇大帝,這兩處空間的設計與裝飾,均採用傳統的木雕與彩繪技術,展現出廟宇的宗教氛圍與藝術價值。此外,廟內設有「福德正神殿」,供奉土地神,這是一處重要的祭祀空間,用以感謝土地神的庇佑與感謝自然的恩賜。
普元佛道院的周邊環境也與其信仰文化密切相關。其位於新豐鄉坡頭村,周邊有池府王爺廟、新屋百年石滬羣、新屋石滬故事館、新豐三元宮、新豐高爾夫球場等景點,這些景點與普元佛道院共同構成新豐鄉的文化景觀。此外,廟宇附近的蓮花寺步道、鳳崎晚霞、蓮花寺、鳳山寺等景點,也與普元佛道院的信仰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些景點與普元佛道院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與信仰空間,吸引許多信眾與遊客前來參訪與體驗。
普元佛道院的信仰活動也十分活躍,除了定期的祭典與祈福活動外,還舉辦各種宗教與文化活動,如「永安漁港星繽樂嘉年華」、「友愛大聲說」、「富岡鐵道藝術生活節」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廟宇的宗教生活,也讓更多的信眾與遊客能夠參與其中,體驗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此外,廟宇也積極推廣宗教與文化的教育,舉辦各種講座與活動,讓信眾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佛教與道教的信仰與文化。
總體而言,普元佛道院不僅是一個宗教信仰的場所,更是一個融合了傳統與現代、信仰與文化、歷史與現今的綜合性文化場所。其建築與信仰文化,不僅展現出臺灣傳統廟宇的特色,也反映了現代宗教活動的靈活性與多元性。普元佛道院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宗教與文化資產,值得更多人前來參訪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