峯城炭窯位於新竹縣寶山鄉,是全台少數仍在運作的傳統木炭工坊,也是當地信仰中心。這裡使用相思木製成無煙耐燒的木炭,製造過程耗時長且講究。李永興因為對傳統技藝的熱愛,堅持復興這項工藝,並與鄉公所合作推動文化保存。峯城炭窯不僅是寶山鄉的文化資產,也見證了匠人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生命力。
峯城炭窯,位於新竹縣寶山鄉峯城路與新湖路交會處,是臺灣少數仍持續運作的古法木炭製造工坊,也因鄰近新豐宮而成為寶山鄉內的新城、寶鬥與深井三地信仰中心。這座炭窯不僅是傳統工藝的實體載體,更象徵著在現代化浪潮中仍堅持傳承的匠人精神。其歷史可追溯至道光年間,當時因寶山鄉丘陵地勢與相思樹林資源豐富,木炭成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燃料。然而,隨著瓦斯普及與進口木炭的興起,傳統炭窯逐漸沒落,直到李永興等人以「不甘心」的使命感,重新點燃這項被時間遺忘的技藝,使峯城炭窯成為北臺灣唯一仍在運作的傳統炭窯,也成為寶山鄉文化資產的象徵。
峯城炭窯的歷史與地理位置,與寶山鄉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寶山鄉地處新竹縣東部,地形以丘陵為主,山林間相思樹成林,而相思木因樹質堅硬、樹皮厚實,是製造高品質木炭的理想原料。這座炭窯位於新豐宮附近,其周圍環境既保留著傳統的農業生活記憶,也融入了現代的社區文化。炭窯的設置位置,不僅考量到原料的易取性,也因應了寶山鄉居民對木炭的長期需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座炭窯曾一度淪為歷史遺跡,直到李永興等人以行動重現其價值,使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
在製造過程上,峯城炭窯的工藝極其考究,整套流程需經過多重階段。首先,選材階段需嚴格篩選臺灣本土的相思木與龍眼木,這些樹木因樹皮厚實、樹心堅硬,能經受長時間的炭化過程。接著,工人會在清晨時分將數萬斤的木材運入炭窯,並依傳統方式進行預熱與燃燒。整個製造過程需耗時約兩個月,其中28天為炭化階段,28天為降溫階段,期間需多次補充火源,以確保木材完全碳化。當炭窯冷卻後,工人會將木炭逐根取出,這過程需極其小心,以免損壞木炭的結構。最終,經過嚴格篩選的木炭會被運送到市場或餐廳,因其無煙、耐燒的特性,成為許多顧客的選擇。
李永興是峯城炭窯的現任經營者,他自年輕時便對這項傳統技藝產生深厚感情。他回憶起童年時,父親常帶他到炭窯附近,教他辨識木材的特性,並在夜晚時分與他一同守夜,確保火爐穩定。這段經驗讓李永興深刻理解到,木炭不只是燃料,更是連接家庭與土地的橋樑。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炭窯逐漸沒落,李永興在年輕時曾一度放棄這項工作,直到他看到寶山鄉公所推動文化保存計畫,才重新拾起這項技藝。他說:「我從小就知道這項工作很辛苦,但看到這項技藝有機會被保存,我覺得有責任把它傳下去。」
李永興的堅持不僅是個人的選擇,也反映出臺灣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他提到,製造木炭的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與專業知識,例如在選擇木材時,需根據樹木的年齡與樹皮厚實度來決定是否適合炭化;在炭化過程中,需嚴格控制溫度與時間,以免影響木炭的品質。此外,李永興也強調對自然的尊重,他說:「在製造木炭前,我們會向樹木拜拜,這是一種對自然的敬意。」這種對樹木的尊重,也體現出傳統工藝中對自然環境的謹慎態度。
峯城炭窯的運作,也與寶山鄉的社區文化緊密相連。鄉公所近年來積極推動文化保存計畫,將峯城炭窯列為重點文化資產,並透過活動與教育課程,讓更多人認識這項技藝。例如,每年舉辦的「有溫度的傳統技藝」活動,便邀請當地居民與遊客參與炭窯的製造過程,體驗傳統工藝的精妙。此外,鄉公所也與學校合作,將峯城炭窯作為文化教育的實地教學場所,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技藝的價值。李永興表示:「這些活動讓更多人瞭解這項技藝,也讓我們有機會把這項技藝傳給下一代。」
峯城炭窯的存續,也體現出臺灣在地文化保存的實踐。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傳統工藝因缺乏市場需求而逐漸消失,但峯城炭窯的運作,卻證明瞭在地文化有其價值與生命力。李永興提到,雖然現在木炭的市場需求不如過去,但仍有許多顧客願意為這項技藝支付更高的價格。他說:「這項技藝有它的獨特性,它不僅是燃料,更是文化與記憶的載體。」這種對文化價值的認同,也讓峯城炭窯在現代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總體而言,峯城炭窯不僅是傳統木炭製造的實體載體,更象徵著在現代化浪潮中仍堅持傳承的匠人精神。它的歷史與地理位置,與寶山鄉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而其製造過程則體現出臺灣傳統工藝的精妙與嚴謹。李永興的堅持,以及鄉公所的推動,使得峯城炭窯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這座炭窯的運作,不僅讓更多人認識到傳統技藝的價值,也讓寶山鄉的文化資產得以保存與延續。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峯城炭窯的存在,提醒著我們珍惜與尊重傳統,並努力讓這些文化資產在現代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