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立社區的茗香弄草香草園種植來自東南亞的多種香草,結合文化傳承與社區活動,成為居民互動的空間。園區設計貼心,有免彎腰菜圃讓長輩方便參與,還有異國料理課程與共餐區,讓大家學習料理、分享美食。社區居民、新住民與志工共同經營,促進文化交流與連結,展現內立社區的文化包容與活力。
內立社區的茗香弄草香草園位於新竹縣新埔鎮內立社區,這個園區以種植與培育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辛香料聞名,成為社區內一個兼具文化傳承與社區連結的特殊空間。園區的設計融合了自然生態與人文關懷,不僅是新住民與在地居民共同參與的活動基地,也成為社區內一個活潑生動的公共場域,展現出內立社區在文化包容與社區經營上的特色。
園區的種植區以40多種東南亞特有的香草為主,包括越南的假蒟、印尼的樹仔葉、泰國的香蘭葉、馬來西亞的雞屎藤等,這些香草不僅具有獨特的風味,更在當地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假蒟常被用於包入肉餡製成越南的「假蒟包」,樹仔葉則是泰國料理中常用的清熱食材,而香蘭葉則是許多東南亞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調味料。園區內的香草種植區,透過系統化的規劃與管理,讓這些香草在陽光與土壤中生長,成為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種植活動。
園區的設計考量非常細膩,特別針對社區內長輩的行動需求,設置了免彎腰的菜圃,讓長輩可以坐著輪椅輕鬆地接近菜圃,進行摘菜與除草的活動。這項設計不僅體現出對在地長輩的關懷,也讓社區內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都能參與到園區的經營與活動中。此外,園區內的香草種植區還設有固定的觀察點與休息區,讓參與者可以在採摘香草的同時,欣賞園區內的自然景觀,並與其他社區成員交流。
園區的另一個特色是定期舉辦的異國料理活動,這些活動由新住民與在地居民共同參與,透過實際操作與分享,讓大家更深入地瞭解東南亞料理的風味與文化。例如,在一個活動中,越南籍的新住民會教大家如何用假蒟包肉,並分享這道料理在越南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而泰國籍的新住民則會展示如何用樹仔葉煮湯,並說明這道湯在泰國的食用習慣與健康效益。這些活動不僅讓參與者學到新的料理技巧,也讓大家在互動中增進彼此的瞭解與友誼。
園區的種植區與料理區之間,設有一個專為社區居民設計的共餐區,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空間,讓參與者可以在完成種植與料理後,一起分享成果。共餐區的餐點多數由社區居民親自準備,包括用香草調味的沙拉、湯品,以及各種東南亞風味的點心。這項設計不僅讓大家在分享美食的同時,也能透過食物的交流,增進社區內的凝聚力。
園區的經營與管理,由社區發展協會與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共同協調,確保園區的種植與活動能持續進行。社區內的居民、新住民、學校教師與志工,都參與到園區的經營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社區合作模式。例如,社區內的年輕人會協助種植香草,並在活動中擔任志工,而長輩則會在共餐區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故事。這種合作模式,讓園區成為一個活躍的社區空間,也讓社區內的居民能透過共同的活動,建立更深的連結。
園區的種植與活動,也讓社區內的居民對東南亞文化有更深的認識。例如,社區內的居民會透過新住民的分享,瞭解假蒟在越南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或者樹仔葉在泰國的食用方式。這些知識的傳承,不僅讓社區居民對東南亞文化有更多認識,也讓大家在互動中增進對彼此的瞭解與尊重。
園區的設計與經營,也展現出內立社區在文化包容與社區經營上的特色。園區的種植區與活動區,不僅是新住民與在地居民共同參與的空間,也成為社區內一個活潑生動的公共場域。透過這個園區,社區內的居民能透過種植香草、學習料理、分享美食,建立更深的連結,也讓社區內的文化多樣性得到更好的展現。
總體而言,內立社區的茗香弄草香草園,是一個結合自然生態、文化傳承與社區連結的特殊空間。園區的種植區與活動區,讓社區內的居民能透過共同的活動,增進彼此的瞭解與友誼,也讓社區內的文化多樣性得到更好的展現。這個園區的設計與經營,展現出內立社區在文化包容與社區經營上的特色,也讓社區內的居民能透過共同的活動,建立更深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