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選居

萬選居位於台中豐原,是臺灣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宅院之一,歷史悠久且建築特色豐富。由張家於19世紀中葉建造,融合泉州、漳州與潮州工藝,展現客家文化融合與創新。建築規模龐大,包含門樓、院埕與半月池,裝飾精緻,如交趾陶與木雕,見證當時匠師技藝。其歷史背景與修復過程也顯示客家人對傳統文化保存的重視,現為歷史建築,持續發揮文化價值。

萬選居位於臺灣臺中市豐原區翁社裏,是保存最完整且規模最大的客家宅院之一,其歷史與建築特色深具文化價值。這座宅院由岸裡社張家於19世紀中葉建造,融合了泉州、漳州與潮州的建築工藝,展現了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融合與工藝創新。其建築佈局、裝飾藝術與歷史背景,皆是研究臺灣客家文化的重要實證。

萬選居的建築規模可謂相當龐大,總面積達2400多坪,包含門樓、內外院埕、半月池等主要構築。其建築主體依照客家傳統工法,結合泉州、漳州與潮州的工藝特色,形成獨特的風格。例如,木構架風格屬於泉州式樣,鬥作未施作底線,步口繁複的抬樑式構架,以及華麗的束、㰐材雕飾,這些細節體現了當時工匠的技藝與對建築結構的精準掌握。此外,第一進「詒穀堂」的壁堵飾以交趾陶為主,出自晉江一品堂蔡姓匠師之手,這項裝飾不僅展現了交趾陶的精美工藝,也反映了當時客家人與福建匠師之間的技術交流。

萬選居的院埕設計也具有特色。內外院埕的佈局不僅提供了生活與活動的空間,也展現了客家人對空間利用的巧思。半月池作為庭院中的重要元素,不僅具有美化環境的功能,也象徵著客家人對水資源的重視與利用。池邊的石雕與周圍的植物配置,更是增添了一種靜謐與典雅的氛圍。

在建築的細節方面,萬選居的結構與裝飾藝術更是令人驚嘆。例如,一落為正立面的鬥砌磚牆加唐山灰瓦,二落子孫廊的木屏門扇面鑲貼田螺殼碎片配唐山灰瓦,這項細節不僅展現了當時對材料的精選與運用,也體現了客家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此外,屋頂的瓦片排列與屋脊的雕飾,皆是當時工匠精心設計的成果,展現了客家人對建築美感的重視。

萬選居的歷史背景也值得深入探討。其建造過程可追溯至1871年,由張達京的後代張始習發起,但張始習在隔年去世,由四名兒子繼承續建。在張存水、張存成、張存烈、張存庚四兄弟的參與下,萬選居於1873年落成。宅名取自張鷟的典故「青錢萬選」,寓意對功名的期待,這項命名不僅反映了家族的志向,也展現了客家人對教育與事業的重視。

萬選居在歷史上的地位亦不容忽視。1998年,專家建議將萬選居與筱雲山莊、后里張天機宅等五處建築列為古蹟,這項建議在2002年經行政院文建會審查後,最終確定登錄為歷史建築。2004年,萬選居正式被列為臺中市歷史建築,這項認定不僅肯定了其歷史價值,也促使政府投入資金進行修復。2017年,政府以新臺幣3228萬元進行修復工程,2020年完工,使萬選居得以在保留原貌的前提下,持續保存與活化。

萬選居的現狀也展現了客家人對傳統文化保存的用心。雖然內部仍有住戶,但經過修復後,其建築結構與裝飾藝術得以完整保存,成為研究臺灣客家建築的重要實證。此外,萬選居亦被列為臺中縣老建築廿景之一,2001年9月12日起在報上刊載圖文介紹,這項宣傳不僅提升了萬選居的知名度,也讓更多人認識到其文化價值。

總體而言,萬選居不僅是臺灣客家建築的代表,也是研究歷史、文化與工藝的重要場域。其建築結構、裝飾藝術與歷史背景,皆展現了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融合與工藝創新。萬選居的保存與活化,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承諾,讓這座歷史建築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其文化價值。

附近的景點
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
后豐鐵馬道
寶泉甘味手造所
公老坪蜈蚣崎登山步道
豐原漆藝館
葫蘆墩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