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六張犁林家祠

竹北六張犁林家祠是客家傳統建築的代表,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是林氏家族的重要信仰與文化中心。祠堂採用‘一堂二橫’的結構,內部供奉多代祖先與神明,展現客家建築智慧與信仰。經過多次修繕與改建,林家祠現為縣定古蹟,仍由林氏後代使用,並持續保存其歷史與文化價值,是研究臺灣客家歷史與建築的重要遺產。

竹北六張犁林家祠位於臺灣新竹縣竹北市六張犁地區,是一座融合客家文化與傳統建築特色的歷史建築。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經過百年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標誌與宗族中心。這座祠堂不僅是林氏家族的精神象徵,也展現了臺灣客家地區的建築智慧與信仰傳統,其建築結構、裝飾藝術與歷史沿革,皆具備極高的文化價值與研究意義。

林家祠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當時林先坤與族人遷徙至六張犁地區開墾,並開始組織「次聖公嘗會」以祭祀林氏家族的始祖。此後,經過數代發展,林家在地方上逐漸壯大,並於1882年(光緒八年)由薰公(林雲漢)倡建祠堂,以林氏家族八世祖「次聖公」為名,稱為「次聖公廳」。1911年(明治44年),祠堂完成改建,並更名為「林家祠」,成為林氏族人祭祖與聚會的重要場所。1951年,祠堂首次進行修繕,並在1981年因應建築物創建百週年,建造圍牆與天井遮篷,展現了林氏家族對傳統建築的重視與維護。

林家祠的建築結構呈現典型的客家傳統祠堂形態,採「一堂二橫」的格局,即主體為正身五開間,左右各設一橫屋。整體面積達1158平方公尺,建築主體座向座北朝南,前埕原有一個半月形池塘,後因淤塞而填廢。建築外部設有門樓,為典型的客家門屋,牆體採用斗子砌築,以花崗石為基座,平面呈矩形,兩側設有山牆。門樓前簷各挑出一簷,由簷梁壓在磚柱後面,展現了客家建築的精緻工藝。

正廳部分,洗石子柱原為木柱,因木料腐朽與白蟻蛀蝕,在戰後初期進行整修改建。正廳內供奉林氏家族的列祖列宗神像,包括太始祖比干公、林氏始祖堅公、閩林始祖祿公、九牧公、五十九公、六屋祖百一公、千六公等,並設有為一派宗支祿位。此外,正廳還奉祀媽祖與義民爺神位,這反映了林氏家族對媽祖信仰的崇敬,以及對地方防禦神祇的敬仰。左右橫屋分別稱為「敦宗第」與「雙桂軒」,供奉媽祖神像與義民爺神位,現為林氏宗親會所的所在地,展現了祠堂在宗族活動中的多功能性。

林家祠的建築裝飾藝術極具特色,屋頂設置了水遮與泥塑剪紙裝飾,這些裝飾由林其鑪操刀,剪粘則由林本立直接在林家祠前燒製並施作。水遮是客家傳統建築中重要的防雨結構,其設計與施工技術體現了客家人對環境適應的智慧。泥塑剪紙裝飾則融合了民間信仰與美學,常以龍鳳、花卉等圖案為主題,展現了客家人對吉祥與祈福的追求。此外,祠堂內的木構、門扇彩繪、石作與磚作構件,皆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為研究客家建築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林家祠的保存狀況受歷史上多次修繕與改建的影響。1999年,因縣治二期都市計劃的進行,六張犁聚落被劃定為竹北六家民俗公園用地,林家祠被徵收為新竹縣政府財產。儘管如此,為了保留客家文化,聚落內的老舊建築皆被保留下來,林家祠仍然作為祠堂使用。然而,在祠堂徵收後,因缺乏管理和維護,導致建築損毀加速。2004年,祠堂出現漏水與嚴重的白蟻侵害問題,經新竹縣文化局向客家委員會爭取維護經費,隨即進行保護措施與局部屋頂拆卸工作,於2005年2月完成修復工程。2006年,新竹縣政府將林家祠指定為縣定古蹟,進一步強化其文化價值與保護地位。

目前,林家祠已納入六張犁聚落內的傳統建築保存範圍,仍有林氏後代進行祭祀或召開宗族會議,並未對外開放。然而,其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客家歷史與建築的重要對象。林家祠的建築風格、裝飾藝術與歷史沿革,皆反映了客家人在臺灣的發展軌跡,以及對傳統文化與信仰的承繼與創新。

總體而言,竹北六張犁林家祠不僅是林氏家族的祭祖場所,更是臺灣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其建築結構、裝飾藝術與歷史背景,皆具備極高的文化價值與研究意義。透過對林家祠的深入探討,不僅能瞭解客家地區的歷史發展,也能體會客家人在面對環境與社會變遷時的適應與創新。林家祠的保存與活化,也提醒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應更加重視傳統文化與歷史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附近的景點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
竹北問禮堂
魔豆歷險公園
日享藝術EnjoyArt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
十三好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