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林鹿寮坑鍾傢伙房是新竹縣少數依山勢而建的百年客家三合院古蹟,展現客家先民的智慧與文化。建於1910年代,結構獨特,有‘一堂五橫’的格局,右橫屋因地形形成兩層樓,極為罕見。空間規劃融合生活、生產與農業,體現客家人適應山地環境的智慧。2010年指定為縣定古蹟,2024年開始修復,未來將結合文化展示與觀光,並與周邊景點串聯,推動芎林鄉觀光發展。
芎林鹿寮坑鍾傢伙房位於新竹縣芎林鄉華龍村,是臺灣少數依山勢而建的百年客家三合院古蹟,其建築形式與歷史背景均展現客家先民的智慧與生活文化。這座古蹟不僅是縣定古蹟,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橋樑,其結構、空間佈局與歷史記憶,皆具備深厚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涵。
鍾傢伙房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10年代,當時由鍾氏家族的第六代成員鍾裕開所建造。鍾氏來臺後,第三代鍾觀榮開始在鹿寮坑定居,初期因地形限制,家庭生活空間有限,後因水源充足,逐步遷移到山腳開墾梯田。鍾裕開在考量地形與風水後,選擇在山腳處興建這座三合院,並以「潁川堂」為正廳,形成「一堂五橫」的建築格局。這種設計不僅符合客家傳統建築的空間需求,也充分運用山地地形,展現客家人與自然環境共存的智慧。
鍾傢伙房的建築特色十分獨特,其最明顯的特徵是右側橫屋因地形關係而形成兩層樓結構,這在臺灣客家建築中極為罕見。建築的屋頂設計採用傳統大木構件,正身屋頂高於左右次間,並以內廊連接,形成整體的空間流通性。牆身為紅磚砌成,作為承重牆,基礎則為水泥基腳,展現當時結合傳統與現代工法的技術。此外,屋頂的收邊與窗櫺皆以紅磚排列,不僅強化建築的視覺美感,也體現客家人對細節的重視。
除了建築結構,鍾傢伙房的空間規劃也展現客家人生活的特質。正廳作為家族聚會與祭祀的場所,左右次間則用作房間,稍間為餐廳與廚房,左橫屋與左一橫屋則作為住家空間,而右橫屋的上層為工人宿舍,下層則為製茶工廠,周邊還設有雞舍與豬舍。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當時的生產需求,也體現客家人在山地環境中的適應策略,將農業、製造與生活空間有機結合。
鍾傢伙房的歷史與文化價值,除了建築本身,更與客家遷徙史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早期鍾氏家族靠種茶為生,後因茶農市場不穩定,轉而改種果樹維生,這也反映客家人在環境與經濟壓力下的適應能力。鍾傢伙房的建造與維護,也成為家族記憶的一部分,現今由所有權人代表鍾更明與三房堂哥鍾壬癸共同維護,展現客家人對傳統文化的珍視。
2010年,鍾傢伙房被指定為縣定古蹟,隨後縣政府與文化部合作,投入4000萬元經費進行修復與再利用。修復工程於2024年動工,預計2026年8月完工,將結合環境教育、文化展示與休閒觀光,展現古蹟的多重功能。修復計畫包括屋面、木構件、地坪、牆體、門窗等項,並整修周邊環境,使其成為一個結合歷史文化與現代觀光的場域。未來,這座古蹟可能作為咖啡廳、民宿或文化展覽空間,讓更多人瞭解客家歷史與建築智慧。
鍾傢伙房的修復與活化,也與周邊景點形成串聯。例如,附近的落雨松濕地農場、段木香菇農場,以及顯伯公廟與石爺石娘廟,皆與鍾傢伙房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聯繫。未來,縣政府希望以鍾傢伙房為中心,結合這些景點,舉辦節慶活動與文化推廣,帶動芎林鄉的觀光發展。
鍾傢伙房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客家人生活的縮影,也展現臺灣山地文化與建築技術的特色。它的存在,提醒我們珍惜傳統文化,並透過現代的修復與活化,讓歷史與現在能夠共存。這座古蹟的修復,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投資,讓更多人能親近這段歷史,感受客家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與共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