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頭漁港

坡頭漁港在新竹縣新豐鄉,處於山巒與海岸交界,自然與人文交織出獨特風貌。這裡不僅是漁民的活動中心,還因環境改善與觀光轉型,成為生態與休閒兼具的景點。漁港設施包括防波堤與浮球,適應漁業需求。自1991年起,歷經多次工程,漁港從簡陋轉為現代化。漁業以定置網、刺網為主,漁獲多運往北北桃等地。近年因環境改善,坡頭漁港多次獲獎,成為生態保護的典範。周邊還有新豐溪等自然與文化資源,讓這裡成為新竹縣重要的觀光與文化地點。

坡頭漁港位於臺灣新竹縣新豐鄉,處於山巒環抱與海岸線交會的地理位置,其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交織出獨特的風貌。作為新竹縣重要的漁港之一,坡頭漁港不僅是當地漁民生活與漁業活動的中心,更因環境改善與觀光轉型,成為兼具生態價值與休閒功能的特色景點。以下從地理位置、歷史發展、設施與功能、環境改善與旅遊轉型、周邊景點與文化特色等角度,深入介紹這座漁港的重點地點。

首先,坡頭漁港的地理位置處於新竹縣新豐鄉坡頭村,面積約29公頃,依山傍海的地形使其成為一個典型的鄉裏型漁港。其北側與南側分別由防波堤與沙灘構成,北堤近岸部分為100公尺長的方塊堤,前端由蛇籠構成30公尺長的防波結構,南堤則由岸邊廢棄堡前拋放混凝土塊構成,長約17公尺。這兩堤之間相距約120公尺,並設有二條繫筏浮球,用以固定漁筏的停泊位置。漁筏通常停泊於沙灘上,天候不良時則以人力或牽引機拖曳上岸。這樣的設施設計,既考量了防波功能,也適應了漁業活動的需求,使漁港在自然環境中保持穩定。

歷史方面,坡頭漁港的發展可追溯至1991年,當時因缺乏良好港灣設施,縣府於該年辦理「新豐鄉船澳新建規劃報告」,開始規劃改善漁港環境。1992年,坡頭漁港開始修建工程,並在1995年完成北防波堤272公尺、南防波堤188公尺,航道浚挖等設施。這些工程雖然尚未完成全部的碼頭與泊位建設,但已奠定了漁港基礎。隨後,縣府持續投入經費,從2005年起陸續進行港區修復、浮動碼頭、道路及清淤工程,經費超過4400萬元。2018年更獲得前瞻水環境補助經費5420萬元,用於改善漁港區域水岸環境與保安林綠美化。這些歷年的建設,使坡頭漁港逐步從一個簡陋的漁港轉型為環境優良的觀光休閒漁港。

在功能與設施方面,坡頭漁港作為第二類漁港,主要服務於當地漁民與遊客。其漁船多從事定置網、刺網、一支釣等漁業活動,其中定置網漁業需在每年颱風季收網整修,而刺網與一支釣則在東北季風強勁時除外,全年均可作業。漁獲物以鰆(𩵚魠魚)、鯧、黃花魚、鰹、鯛類等為主,80%的漁獲運往基隆、臺北、桃園、新竹、中壢等地販售,20%則由魚販、當地居民與遊客直接購買。這類漁業活動的穩定運作,使坡頭漁港成為新竹縣重要的漁業聚落。

然而,坡頭漁港的價值不僅止於漁業,更因環境改善與觀光轉型而成為一個具有特色的休閒景點。2020年,坡頭漁港因水岸環境逐年改善,並成立「海洋環保艦隊」,由漁民協助清除海上垃圾,獲漁業署頒發首屆「金鑑漁港一星獎」。2023年,該漁港再次在「金鑑漁港環境評鑑活動」中獲獎,成為全國40處漁港中以優質環境聞名的焦點。這項成就不僅肯定了坡頭漁港的環境改善成果,也展現了當地社區對生態保護的重視。此外,漁港周圍的自然環境,如海岸線、沙灘與山巒,也為觀光客提供了賞景與休閒的空間。

周邊景點與文化特色方面,坡頭漁港位於新豐鄉,該鄉以其自然景觀與文化特色聞名。例如,新豐鄉的「新豐溪」流經鄉境,為當地提供豐富的生態資源;而「竹東鎮」則是新竹縣的行政中心,與坡頭漁港相距不遠,可作為觀光客的轉換點。此外,坡頭漁港周邊可能有與漁業文化相關的歷史遺跡或文化活動,例如漁民的傳統節慶、漁港的歷史記憶等,這些都可以成為觀光客探索的重點。

總體而言,坡頭漁港是一個融合自然環境、漁業功能與觀光價值的特色景點。其地理位置處於山巒與海岸線交會之處,歷史發展經歷了從簡陋漁港到環境優良觀光漁港的轉變,設施與功能的完善使其成為當地漁民與遊客的重要據點。而透過環境改善與觀光轉型,坡頭漁港不僅保留了漁業傳統,也展現了對生態保護與休閒活動的重視,使其成為新竹縣重要的自然與文化景點。

附近的景點
普元佛道院
新豐觀海大道
紅毛港生態遊憩區
雙新自行車道
新豐池和宮
新豐紅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