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欽漫畫教育博物館設在新竹內灣國小閒置教室,結合教育與創意,展現劉興欽的藝術與教育理念。館內有動態與靜態展區,讓遊客透過互動與展品深入認識他的作品與創作過程。入口的銅雕大嬸婆是標誌性景點,象徵劉興欽的藝術精神。博物館還融合內灣歷史,展現文化變遷,是內灣的重要文化地標,也傳承本土漫畫文化的價值。
劉興欽漫畫教育博物館位於新竹縣內灣國小的閒置教室內,這座博物館不僅是對臺灣本土漫畫文化的致敬,更是一處融合教育與創意的空間。博物館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劉興欽的創作歷程,透過多媒體互動、靜態展示與沉浸式體驗,將他生前的藝術追求與教育理念完整呈現,讓訪客在探索中感受本土文化的力量與藝術的深度。
博物館的入口處,一座巨大的銅雕大嬸婆成為首個震撼人心的景點。這座銅雕原本是地面的玻璃纖維塑像,因遊客合照時的攀爬與撫摸,導致塑像逐漸損壞。劉興欽在得知情況後,與內灣鄉公所協議,以銅雕取代原塑像,使其更具耐久性與藝術價值。這座銅雕不僅是劉興欽作品的象徵,也成為內灣老街的標誌性景點,遊客在抵達博物館的瞬間,便能感受到這座城市與漫畫家之間的緊密聯結。
步入博物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動態展區」。這裡以多媒體互動技術,將劉興欽的代表作《阿三哥與大嬸婆》轉化為沉浸式體驗。例如,大嬸婆的立體投影會隨著遊客的動作而變化,甚至能與遊客互動,讓參與者彷彿置身於劉興欽的創作世界中。這種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不僅展現了劉興欽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也體現了他「寓教於樂」的教育理念。遊客在互動中,不僅能欣賞到漫畫的精緻細節,也能理解劉興欽如何透過漫畫講述客家山村的生活與情感。
與動態展區相鄰的「靜態展區」,則是對劉興欽創作歷程的系統性展示。展區內陳列了超過200部漫畫、童話與教材,包括《阿三哥與大嬸婆》系列、《機器人》等經典作品,以及他為教育目的創作的教材。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的表現,更是劉興欽對教育的深刻思考。展區中特別設置了劉興欽的作畫場域復刻區,遊客可以透過視覺與空間的安排,感受他創作時的環境與氛圍。這項設置讓訪客不僅是觀看者,更是參與者,他們能透過空間的設計,理解劉興欽如何將農村生活與童真情感融入創作中。
博物館的「閱讀區」與「漫畫電梯」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閱讀區提供多種漫畫與書籍,讓遊客在閒逛時能深入閱讀劉興欽的作品,並瞭解他創作的背景與理念。而漫畫電梯則是獨特的設計,遊客可以透過電梯乘坐,並在過程中看到劉興欽的漫畫片段,這種將漫畫與空間設計結合的方式,不僅增加了互動性,也讓漫畫的趣味性得以延續。
博物館的設計理念也體現了劉興欽對教育的重視。他認為漫畫不僅是娛樂,更是教育的工具,能透過故事傳遞價值觀與文化知識。在博物館中,遊客可以透過互動展區與靜態展區,體驗劉興欽如何將農村生活與童真情感轉化為藝術,並如何透過漫畫教育下一代。這種「寓教於樂」的設計,不僅讓訪客在娛樂中學習,也讓劉興欽的創作精神得以延續。
此外,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也融合了內灣的歷史與文化。例如,展區中特別設置了內灣車站的歷史背景,並透過展板與互動設備,讓遊客瞭解內灣從礦業、林業繁華到沒落,再到因漫畫而復甦的過程。這種歷史與藝術的結合,不僅展現了內灣的變遷,也讓遊客在探索中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深度。
總體而言,劉興欽漫畫教育博物館不僅是對一位國寶級漫畫家的致敬,更是一處結合教育與藝術的空間。透過多媒體互動、靜態展示與沉浸式體驗,博物館將劉興欽的創作歷程與教育理念完整呈現,讓訪客在探索中感受本土文化的力量與藝術的深度。這座博物館不僅是內灣的標誌性景點,也成為臺灣本土漫畫文化的重要載體,持續傳承劉興欽的創作精神與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