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炭窩竹風樂境在新竹縣芎林鄉,雖然外表平凡,卻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這裡有梯田和木炭窯,是過去客家人開墾的證據。雖然隨著時間推移,這塊地方一度被遺忘,但當地居民,特別是女主人,一直努力保存這段歷史。她們重建老房子,並開設木工教室,讓傳統工藝得以傳承。竹風樂境的課程不僅教木工技巧,也讓人們體驗在地文化,並思考永續發展。燒炭窩的復育,不僅是對老房子的重現,也是對傳統價值的堅持。
燒炭窩竹風樂境位於新竹縣芎林鄉五龍村九鄰76號,這個地方看似平凡,卻隱藏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從外觀看,它是一處被山林環繞的農村聚落,但若深入探訪,會發現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故事,每一座建築都承載著過去的記憶。燒炭窩的梯田與木炭窯,不僅是自然與人工交織的景觀,更是居民生活型態的縮影,展現出在地人對土地的敬畏與對傳統的堅持。
燒炭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過去的開墾時代。這裡原本是客家人開墾的農田,他們利用山間的地形,結合自然條件,建立起梯田與木炭窯的系統。木炭窯的設置,不僅是為了生產木炭,更是為了利用木炭作為農業生產中的肥料與燃料。這些木炭窯的形狀與排列方式,反映了當時的技術與生活需求,也成為後世研究臺灣農業史的重要證據。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燒炭窩的木炭窯逐漸被遺棄,梯田也因環境的改變而荒廢,這個地方一度被視為「過時」的歷史遺跡。
然而,燒炭窩並未被時間遺忘。這裡的居民,尤其是這位燒炭窩的女主人,一直努力讓這座老房子重新活起來。她不僅是這座聚落的守護者,更是一位文化傳承者。她用行動證明,即使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仍然可以被重新發現與重現。她說:「我們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是我們的記憶。我們不能讓它們消失。」這番話,道出了燒炭窩的靈魂。
竹風樂境是燒炭窩內的一個木工教室,這裡的木工課程,不僅是讓來訪者學習木工技巧,更是讓他們感受在地文化與傳統工藝的魅力。每一個課程,都是由有經驗的木工老師親自指導,他們會帶領學員從選材、設計、切割到最後的打磨,一步步完成一件木製品。這些課程的內容,涵蓋了從傳統的木工技法到現代的創意設計,讓參與者既能學習傳統的工藝,也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竹風樂境的木工課程,不僅是對木工技術的學習,更是對在地文化與歷史的回溯。在這裡,學員可以瞭解到臺灣木工的歷史,從過去的木構建築到現代的木製傢俱,每一種工藝都承載著不同的故事。例如,傳統的木構建築,如屋簷、窗框、門框等,都是用木頭打造的,這些工藝技術在過去的時代中,是客家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而現在,這些技術被重新發現,並在竹風樂境中得到傳承。
竹風樂่น的木工課程,也讓參與者感受到在地文化的活力。在這裡,學員可以與老師和同學們互動,分享自己的想法與經驗,這種交流不僅增進了彼此的瞭解,也讓大家對在地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此外,竹風樂境的課程內容,也包含了對環境的思考。例如,課程中會強調使用可再生的木材,並鼓勵學員在設計時考慮環境的影響。這種理念,正是現代社會所追求的永續發展。
燒炭窩的復育過程,也讓這座老房子重新活起來。在2018年9月,燒炭窩經歷了一場火災,導致一半以上的老三合院被燒毀。這場火災對這座老房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這位燒炭窩的女主人並未放棄。她說:「我們不能讓這座房子消失。即使它被燒毀了,我們也要把它重新建造起來。」這番話,展現出在地人對土地的堅定信念。
在火災後,燒炭窩的復育工作開始。這位女主人與社區的居民一起,努力重建這座老房子。他們不僅重新設計建築的結構,也重新規劃園區的景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採用了許多傳統的技術,例如使用天然的木材,並結合現代的設計理念,讓這座老房子既保留了過去的記憶,又符合現代的需求。
燒炭窩的復育,也讓這座老房子成為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在這裡,有來自不同地方的客人,他們來到這裡,不僅是為了體驗在地文化,也是為了感受這座老房子的歷史與現在。這位女主人說:「我們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為了這座房子而來的。」這番話,道出了燒炭窩的價值。
總體而言,燒炭窩竹風樂境是一個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地方。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是過去的記憶;這裡的每一項活動,都是對在地文化的傳承。在這裡,人們可以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也可以感受到在地人對土地的敬畏與對傳統的堅持。燒炭窩的復育,不僅是對老房子的重建,更是對在地文化的重現。這座老房子,正以它的方式,告訴著我們:過去的記憶,永遠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