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上枋寮劉宅

新埔上枋寮劉宅是臺灣重要的傳統建築,建於乾隆年間,體現客家族群的生活與家族體系。劉宅歷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今日的「二堂六橫式」格局,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建築的重要案例。劉宅的結構展現客家人對空間利用的理解,並與周遭的義民廟等文化景觀緊密相連。劉宅也因現代化改建而面臨保護挑戰,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值得持續關注與保存。

新埔上枋寮劉宅位於臺灣新竹縣新埔鎮,是臺灣重要的傳統建築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這座建築不僅是劉氏家族的祖業,更是客家族羣生活模式與家族體系的具體體現。劉宅的建造與發展,反映了清代至現代臺灣的社會變遷與文化傳承,其規模、結構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建築的重要案例。

劉宅的建造背景與家族歷史密切相關。據記載,乾隆二十 year(1755年),劉氏第十一世祖劉瑞閣之妻詹氏率其三子劉延轉、劉延臼、劉延楹由廣東省饒平縣楊康鄉渡海來臺,暫居於鹽水港(今新竹市香山區)一帶。長子劉延轉(字學悟)後遷至枋寮開基立業,並仿照原鄉的住居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該建築分為前後兩進,故俗稱「雙堂屋」。當時的建築僅以土埆砌牆、茅草覆頂,規模尚不宏大。然而,劉氏家族的繁榮與擴張,促使劉宅在後續的歷史中不斷整修與擴建。

大正八年(1919年),劉宅由劉氏後嗣中著名的泥水師傅劉福清主持整修工程。劉福清為新竹縣新埔鎮上枋寮人,自明治四十 year(1907年)拜範曹阿昂為師,明治四十四 year(1911年)學成出師,專精於漢式三合院與排樓店舖的建造。此次整修工程,劉福清加建左右三排橫屋,共費時十年,使劉宅形成今日俗稱「二堂六橫式」的平面格局,計九十九間廂房,建築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此後,劉宅不僅成為劉氏家族的聚居地,也成為新埔地區的代表性建築。

劉宅的建築結構與規劃,展現出客家人對空間利用與家族體系的深刻理解。其平面佈局為對稱式,居中為雙堂屋,左右兩側各有三槓的橫屋(護龍),由層層橫屋與門廳圍成一禾埕,形成「ㄇ」字型平面,呈現出鄉紳大宅的宏偉氣勢。主堂為劉氏家族的祭祀中心,主塔與升旗臺等設施,則反映了劉氏家族的向心力與宗族精神。此外,劉宅的基礎為石板,牆體為土埆,屋頂為木構,這種建築材質與結構,既符合客家人因地制宜的建築理念,也展現出清代至戰後時期的建築技術。

劉宅的歷史還與「瑞閣園」的建立有著密切關係。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為紀念被劉氏後裔奉為開基祖的劉瑞閣,於劉宅後方興建一座規模宏大、景觀壯麗的家族墓園,命名為「瑞閣園」。劉氏祖訓規定,遷居他鄉立業者不得另立祖牌奉祀,因此劉姓家族以劉宅為凝聚全家族精神之所在地,並訂每年農曆正月四日為春祭、八月二日為秋祭列祖列宗之日。瑞閣園的建立,不僅是對劉瑞閣的紀念,也成為劉氏家族宗族精神的象徵。

劉宅的建築形式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當代中型傳統民宅規模的典型建築。其規模與新埔地區「一堂二橫式」的基本平面組成相比,足可顯示劉氏家族人丁旺盛之貌。此外,劉宅的建築也反映了客家人對家族聚居與社會地位的追求。作為鄉紳大宅,劉宅的建築不僅是家族的居所,也成為地方社會的重要建築,與周遭的環境與文化產生互動。

劉宅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與周遭的義民廟有著密切關係。新埔枋寮義民廟位於劉宅附近,是客家、新埔及鄰近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義民廟自道光十五年(1835年)起即每年舉行祭祀,其祭祀圈隨時間擴大,從四大聯莊、十三聯莊,至民國六十四年增加桃園縣觀音鄉,成為十五聯莊。義民廟的祭祀活動,由十五大聯莊分十五年輪流舉辦,於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行(經政府明定為義民節)。這項傳統禮俗,與劉宅的歷史與文化有著共通之處,皆體現出客家人對家族與信仰的重視。

劉宅的歷史與建築,也受到後續的整修與保護。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劉宅被指定為文化資產,展現出其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然而,劉宅的建築也面臨著現代化與傳統建築之間的衝突。例如,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劉宅屋右側的外槓橫屋改建為現代化樓房,使得此一傳統民宅建築的整體感遭到破壞,呈現出非對稱的配置形態。這一事實,也提醒我們在保護傳統建築時,需平衡現代化與歷史價值的關係。

劉宅的歷史與建築,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模、結構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建築的重要案例。劉宅的建造與發展,不僅反映劉氏家族的繁榮與擴張,也體現出客家人對家族與社會的重視。作為一座三級古蹟,劉宅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與保護。

附近的景點
大日馬術文創園區
墾園生態休閒渡假園區
文山步道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竹北蓮華寺
Tsutaya Bookstore蔦屋竹北樹海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