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慈和宮是苗栗縣一間有近三百年歷史的媽祖廟,是「城外媽祖」的代表。它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有香燈媽傳說,後來成為地方信仰中心。廟內建築結構傳統,供奉許多神明,展現媽祖信仰與其他神祇的融合。慈和宮還有特殊地券遺跡,顯示信仰與土地的關係。每年舉辦中元普渡和媽祖誕辰活動,吸引許多分靈媽祖參與。慈和宮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地方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象徵。
苑裡慈和宮位於臺灣苗栗縣苑裡鎮苑北里,是一座擁有近三百年歷史的媽祖廟,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在臺灣的宗教與民俗中佔有重要地位。作為「城外媽祖」的代表,它不僅是地方信仰的核心,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傳說與文化記憶。以下從歷史淵源、建築特色、宗教活動與文化意涵等角度,深入探討這座廟宇的關鍵地點與特色。
首先,慈和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其起源與「香燈媽」的傳說密切相關。據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福建水軍將軍吳將軍受命平定福建沿海海寇,為求剿匪順利,親自前往湄洲天后宮恭請媽祖第十二分靈的香燈媽供奉於主帥船上。然而,在海上航行中突遇風暴,船隻漂流至房裡溪口船頭埔海邊,吳將軍便將神像暫奉於苑裡望族陳五志家族宅中。平定海寇後,吳將軍原計劃將神像送回朝中繳令,但陳家及地方信眾懇求保留,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今苑裡市場建起媽祖廟,後神像成為慈和宮的開基神像。這段歷史不僅奠定了慈和宮的信仰基礎,也使其成為「城外媽祖」的象徵,與同屬泉州籍的房裡順天宮形成對比,展現不同族羣在歷史脈絡中的互動與融合。
慈和宮的建築結構具有典型的臺灣傳統廟宇特質,前殿與後殿的佈局清晰,並附有偏殿與五營祠等附屬空間。前殿正殿主祀湄洲天上聖母,從祀中壇元帥、註生娘娘、城隍爺公、福德正神、地母元君、廣澤尊王、虎爺神尊,展現媽祖信仰與地方神祇的融合。後殿為凌霄寶殿(玉皇殿),分為三樓供奉不同神明,一樓供奉五斗星君、王天君、趙天君、馬天君、溫天君、白玉觀音、白玉媽祖、關聖帝君、月老星君;二樓供奉三官大帝、玄天上帝、文昌帝君、鬥母元君、南極仙翁、左輔星君、右弼星่น;三樓則供奉玉皇上帝、青華大帝、長生大帝、紫微大帝、天皇大帝,體現道教與佛教神祇的整合。龍側偏殿設立觀音殿與財神殿,虎側偏殿則供奉神農殿與地藏王殿,這種佈局不僅符合傳統廟宇的方位理念,也反映出地方信仰的多元性。
慈和宮的建築與歷史記載中,有著特殊的地券遺跡,這塊於1971年重建時發現的合磚契約,內容涉及土地交易與神明信仰的連結。契約中提到「北路淡防分府竹南三堡苑裡街」的地理範圍,並以八卦圖與契約書形式記載交易過程,展現當時土地與信仰的互動關係。此地券不僅是歷史研究的寶貴資料,也象徵慈和宮與地方社區的深厚連結,體現信仰與現實生活的融合。
在宗教活動方面,慈和宮的中元普渡與媽祖誕辰是重要的節慶活動。每年農曆七月初三舉行中元普渡,廟前廣場設立五營祠供奉五營元帥,並設置大士爺香座,直到農曆八月初一收起,展現對亡靈的敬仰與超度。媽祖誕辰時,各地分靈媽祖會參與參拜,據報導,慈和宮有紀錄的分靈媽祖近兩百尊,這不僅是信仰的延續,也體現媽祖信仰在臺灣的廣泛影響力。此外,慈和宮的「潛水媽」傳說,源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海線鐵路尚未開通時,香燈媽繞境出巡經大安溪、大甲溪,適逢河水暴漲,溪水撥開成路形讓眾人平安,信眾因此尊稱其為「潛水媽」,這段傳說不僅增加了廟宇的神祕色彩,也成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慈和宮的歷史與文化意涵,也體現在其與其他廟宇的互動與對比中。例如,與同屬泉州籍的房裡順天宮相比,慈和宮因位於苑裡街,成為「城外媽祖」的代表,而房裡順天宮則因位於房裡社,成為「城內媽祖」的象徵。這種對比不僅反映不同地域的信仰差異,也展現臺灣不同族羣在歷史發展中的互動與融合。此外,慈和宮在地方社會中的角色,也體現在其作為社區中心的機能,例如舉辦客家文化座談、踩街繞境等活動,促進地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承。
總體而言,苑裡慈和宮不僅是媽祖信仰的重要據點,也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從其歷史淵源、建築結構到宗教活動,皆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社會意義。這座廟宇的每一塊磚石、每一座神像,都承載著過去的記憶與當下的信仰,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在臺灣的宗教與民俗中,慈和宮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不僅僅是地方信仰的體現,更是全臺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