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莊在苗栗縣通霄鎮,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這裡有傳統客家建築和農業景觀,像扶風堂、南瓜園、古井、鹽神像等。扶風堂是馬英九的第二故鄉,建於日治時期,是馬家族的重要精神象徵。南瓜園展示農業技術,還有南瓜節活動。古井是馬家族的水源,鹽神像是信仰象徵,小販攤位有傳統美食,三輪車遺跡見證過去生活。這些景點讓馬家莊的歷史與文化更加生動。
馬家莊位於臺灣苗栗縣通霄鎮楓樹裏,是一個融合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的古聚落。這個聚落以傳統客家建築和農業景觀聞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點包括扶風堂、南瓜園、古井、鹽神像、小販攤位與三輪車歷史遺跡等。這些地點不僅展現了馬家族的歷史脈絡,也反映了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特色。
扶風堂是馬家莊最核心的歷史地標,也是馬英九視為「第二故鄉」的宗祠。這座三合院建築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坐東朝西,由南至北依序排列,四座建築分別位於楓樹裏6鄰68號、69號、71號與72號。扶風堂的正身為三開間,左、右各有兩落橫屋,內、外院埕以圍牆分隔,屋身為泥磚牆,頂覆紅瓦,臺基比內埕墊高一尺。外牆下段由石塊砌成,中段砌有泥磚、外貼薄磚,上段以石灰粉刷。正廳門框由清水磚砌成,門楣上書有堂號「扶風堂」,邊上略加彩飾,兩側書有門聯。內部牆面以水泥粉刷,未作任何裝飾,神桌中央祀鏡屏媽祖及觀音畫像,右側供奉祖先牌位。兩側橫屋以卵石為牆基,上為外貼薄磚的泥磚牆,外觀樸實。扶風堂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是馬家族的重要精神象徵,也是馬英九每年農曆大年初二祭祖的場所。馬英九在1994年發現馬家莊的先祖與他家一樣都來自中國陝西扶風,便開始每年前往祭祖,使這座古建築成為連接馬家族與歷史的橋樑。
南瓜園是馬家莊另一個重要的景點,位於扶風堂正對面,是通霄鎮農會經營的農業展示區。這片南瓜園以網室栽培技術聞名,種植的南瓜種類繁多,包括黃南瓜、紅南瓜與小南瓜等。南瓜的種植方式採用科學化管理,距離約40公分種一株,確保充足的光照與空氣流通。南瓜的生長過程從種子到成熟,經過精心的田間管理,包括施肥、病蟲害防治與採收。南瓜園的設計不僅展現農業技術,也成為遊客認識在地農業文化的重要場所。南瓜的收成季節,園內會舉辦南瓜節活動,吸引許多遊客來參與採南瓜、品嘗南瓜美食等活動,成為馬家莊的特色景點之一。
古井是馬家莊歷史的見證者,位於扶風堂後方,是馬家族世代使用的水源。這口古井建於清朝,井壁由青石砌成,井口周圍有石欄保護,井水清澈甘甜,是馬家族生活的重要來源。古井的周圍有許多石塊堆砌而成的井沿,顯示過去居民對水源的重視。古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馬家族遷居通霄鎮的時期,是馬家族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如今,古井周圍已發展成一個小型休閒區,遊客可以在此休息、拍照,也成為馬家莊文化景觀的一部分。
鹽神像位於馬家莊的鄉間小路上,是馬家族信仰的象徵。這尊鹽神像由青石雕成,形狀為一隻手執鹽罐的神祇,臉部表情嚴肅,體態莊重。鹽神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馬家族的歷史,據說在過去,馬家族的先民因為經營鹽業,對鹽神有特殊的信仰。鹽神像的建立,是馬家族對祖先的敬仰與對自然的敬畏。如今,這尊鹽神像成為馬家莊的信仰象徵,也是遊客到訪時必訪的景點之一。
小販攤位是馬家莊生活風貌的見證,位於扶風堂與南瓜園之間,是馬家族居民日常生活的場所。這裡有許多攤位 selling 茶葉蛋、飲料、甜點與在地小喫,是遊客到訪時必買的特色商品。小販攤位的經營者多為馬家族的後代,他們以親切的態度接待遊客,並分享馬家莊的歷史與文化。小販攤位的產品多為在地製作,如馬家莊的特色茶葉蛋,是用馬家族傳統的調味方式製作,口感豐富,是馬家莊的代表美食之一。
三輪車歷史遺跡是馬家莊歷史的見證者,位於馬家莊的鄉間小路上。這輛三輪車是馬家族在過去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馬家族歷史的一部分。三輪車的設計簡單,由木製骨架與鐵製輪胎組成,是馬家族在過去運送貨物與個人出行的重要工具。如今,這輛三輪車成為馬家莊的歷史遺跡,也是遊客到訪時必訪的景點之一。
馬家莊的這些重點地點,不僅展現了馬家族的歷史與文化,也反映了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與自然景觀。扶風堂的歷史價值、南瓜園的農業特色、古井的歷史見證、鹽神像的信仰象徵、小販攤位的生活風貌與三輪車歷史遺跡,都是馬家莊不可或缺的景點。這些地點的介紹,不僅讓遊客瞭解馬家莊的歷史與文化,也讓遊客感受到馬家莊的獨特魅力與歷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