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草文化館結合歷史與實體體驗,展示台灣傳統草編工藝。館內有歷史敘述牆、工藝流程、生活應用等展區,介紹藺草從野生到工業化的轉變,以及草編工藝的發展。互動螢幕讓遊客了解製作過程,並認識其文化與生態價值。展區也探討產業的過去與未來,希望推動藺草工藝永續發展。
藺草文化館是一個結合歷史敘事與實體體驗的空間,透過精心規劃的展區與互動設計,展現臺灣傳統草編工藝的深厚文化底蘊。整體空間以自然質樸的風格為主軸,展區設計巧妙地融合了歷史陳列、工藝展示與生活體驗,讓遊客在走動之間,能感受到藺草從野生草藥到工業化農作物的轉變,以及草編工藝從鄉村生活到現代藝術的延續。
入口處設有簡潔的歷史敘述牆,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藺草的起源與發展。牆面以線條勾勒出藺草的葉形,並標註其學名與性質,讓遊客對這種野草有基本認識。牆面下方則展示從清朝到現代的藺草應用史,例如早期用作草蓆、涼席,到日治時期成為外銷商品,再到現代被視為生態與文化遺產。這段歷史敘述為後續展區的內容奠定了基礎,也讓遊客對藺草的文化價值有初步理解。
接下來是「歷史與工藝」展區,這裡陳列了多件具有代表性的藺草製品,包括古早的草帽、草蓆、草編籃子與草編拖鞋。展區中特別標註了不同時期的製品特點,例如清朝時期的草帽多以粗織方式製成,而日治時期的草帽則因日本政府的扶持而技術進步,出現了更精緻的編織工藝。展區中還設有互動螢幕,遊客可以點選不同展項,觀看其製作過程與歷史背景。
在「工藝流程」展區,展區透過圖表與實物展示藺草從種植到編織的完整流程。展區中特別標註了藺草的選苗、插秧、收割、曝曬與編織等步驟,並說明每個步驟的技術要點。例如,選苗時需選擇葉片厚實、葉脈清晰的藺草,插秧時需注意水田的深度與土壤的質地,收割時需在葉片還帶有青翠色時進行,以確保葉質鮮嫩。曝曬時則需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進行,以確保藺草的水分充分蒸發,使其更具韌性。編織時則需使用特殊的針法與技巧,例如析草(將藺草挑開成條)與編織(將析好的藺草編成網狀結構)等。
在「生活應用」展區,展區陳列了多種藺草製品,包括草帽、草蓆、草編籃子、草編拖鞋、草編包等。展區中特別標註了不同製品的應用場景,例如草帽多用於夏季防曬,草蓆多用於夏季涼席,草編籃子多用於存放蔬果,草編拖鞋多用於腳部保暖。展區中還設有互動螢幕,遊客可以點選不同製品,觀看其製作過程與歷史背景。
在「文化價值」展區,展區透過展覽與互動活動,展示藺草在臺灣文化中的重要性。展區中特別標註了藺草在臺灣的歷史地位,例如在日治時期,藺草帽蓆是日本人的最愛,幾乎全數外銷日本。在光復後,帽蓆轉銷往大陸,市場還很大。然而,隨著塑膠工業的發展與東南亞、大陸廉價草編工藝品的傾銷,藺草產業在1980年之後岌岌可危,幾乎消失。然而,在地方人士的奔走努力下,藺草產業逐漸展露生機,現在面臨傳承問題,希望國人能支持,並大力推廣,增加能見度,這項工藝才能永續發展。
在「生態與環境」展區,展區透過展覽與互動活動,展示藺草在生態與環境中的重要性。展區中特別標註了藺草在生態中的角色,例如藺草是許多動物的食源,也是許多昆蟲的棲息地。展區中還設有互動螢幕,遊客可以點選不同展項,觀看其生態角色與環境影響。
在「未來展望」展區,展區透過展覽與互動活動,展示藺草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展區中特別標註了藺草在未來的應用場景,例如在生態建築中用作自然材料,或在生活用品中用作環保材料。展區中還設有互動螢幕,遊客可以點選不同展項,觀看其未來應用與發展。
整體而言,藺草文化館透過精心規劃的展區與互動設計,展現臺灣傳統草編工藝的深厚文化底蘊。遊客在走動之間,能感受到藺草從野生草藥到工業化農作物的轉變,以及草編工藝從鄉村生活到現代藝術的延續。這座文化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未來的發想者,讓遊客在感受歷史的同時,也能思考未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