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宮

濟世宮位於新北市,最早是1928年的同善寺,後來由黃阿海發起,建了關聖帝君等三尊神像,並設立鸞堂,成為問事解惑的中心。廟內有傳統歇山式大殿,鐘鼓樓設計對稱,殿內彩繪講述關公故事。後方三聖殿供奉三位神明,各具特色。庭院有天井、古榕樹與花園,後院有福德祠與文昌閣,西側還有碑林,記錄歷史與捐贈記憶。整體建築融合傳統與地方文化,展現宗教與自然的和諧。

濟世宮位於臺灣新北市,其歷史可追溯至民國17年(1928年),原為「同善寺」,後因地方善信黃阿海的倡議,於寺內增建關聖帝君、孚佑帝君與司命真君三尊神像,並建立鸞堂,專注於扶鸞問乩的宗教活動。此後,濟世宮不僅成為信眾解惑問事、祈求平安的中心,更因三聖殿的靈驗而聲名遠播。其建築與環境的規劃,融合了傳統信仰與地方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宗教場所。

濟世宮的主體建築以大殿為核心,為一座傳統的歇山式建築,其飛檐翹角與紅漆彩繪展現出濃厚的中國古建築風格。大殿前設有鐘鼓樓,分別設置銅鐘與鼓,用以號令信眾與標示時刻,鐘樓的設計採用圓拱形態,與鼓樓相對,成為整座廟宇的視覺焦點。大殿內供奉關聖帝君神像,神像高大莊嚴,臉部表情嚴肅,身著戰袍,手持青龍偃月刀,周圍有護法將軍與金甲神將環繞,展現其作為武聖的威嚴。殿內牆面裝飾有精緻的彩繪,描繪關公戰勝敵軍、賜予忠義的典故,這些圖騰不僅增添廟宇的宗教氛圍,也成為信眾參拜時的視覺震撼。

大殿後方為三聖殿,專供奉孚佑帝君、司命真君與關聖帝君三尊神像,三尊神像並列於殿中,各具特徵。孚佑帝君神像身穿藍色袈裟,手持念珠,神情慈悲,象徵其作為醫神的濟世精神;司命真君則身著紅色袍服,手持玉笏,表現其掌管命運的權威;關聖帝君的神像則與大殿相同,展現其作為武聖的威嚴。三聖殿的設計採用對稱結構,使三尊神像在空間中形成平衡的對話,展現道教與佛教融合的特點。

濟世宮的庭院區域包含天井與圍牆,天井為一座開放式的空間,中央設有石桌與石凳,供信眾休息與聚會。圍牆為傳統的護龍牆,牆體以青石砌成,表面雕刻有歷史事件與神祇圖騰,展現地方歷史與信仰的結合。牆外側設有古樹與花園,古樹為一株百年以上的榕樹,樹根裸露,枝葉茂密,為廟宇增添自然氣息。花園中種植多種花卉與草木,四季皆有景色,成為信眾靜心參拜的場所。

濟世宮的後院設有福德祠,專供奉土地神與財神,為信眾祈求財運與平安。福德祠的建築風格與大殿相呼應,但規模較小,屋頂為單坡式設計,牆面覆蓋青瓦,與周圍環境協調。福德祠前設有石雕的「土地公」像,神像身著長袍,手持竹杖,神情和善,展現其作為地方守護神的特質。

濟世宮的東側設有文昌閣,專供奉文武聖君,為信眾祈求學業與事業成功。文昌閣的建築為一座獨立的樓閣,樓頂設有飛檐,與主體建築形成對比。閣內供奉文武聖君神像,神像身穿華服,手持書卷,展現其作為文運神的特質。文昌閣的設計採用傳統的木結構,屋頂為琉璃瓦,與周圍環境相呼應。

濟世宮的西側設有碑林,為一座專門收藏歷史碑刻的區域。碑林中的碑刻包括濟世宮的建立歷史、地方歷史事件、信眾捐贈記念碑等,每塊碑石均以青石雕刻,文字為楷書或行書,內容精緻,展現地方文化的深度。碑林的設計採用線性排列,使每塊碑石在空間中形成連貫的視覺線,成為濟世宮的文化見證。

濟世宮的周圍環境包括護龍牆、古樹、池塘與花園,這些元素共同構成濟世宮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護龍牆不僅作為建築的圍牆,也作為歷史與信仰的象徵。古樹的樹根與枝葉與廟宇的建築形成自然與人工的融合,池塘則為一座人工湖泊,湖水清澈,周圍種植柳樹與荷花,形成優美的景觀。花園中的花卉與草木四季更替,為信眾提供休憩與靜心的場所。

濟世宮的建築與環境設計,不僅體現了傳統宗教建築的特色,也融合了地方文化與自然景觀,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歷史價值與文化特色的宗教場所。其各個區域的規劃,均以功能與美感為主軸,展現出濟世宮作為信仰中心的莊嚴與溫馨。

附近的景點
夢幻桐花步道
明德水庫風景區
葛瑞絲香草田
象山孔廟
洛雷托聖母之家
雅聞七里香玫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