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宮位於苗栗縣頭份市,是當地重要的宗教與文化中心,歷史可追溯至1809年,由徐德清建立,後多次修繕並改名為大化宮。廟內供奉多尊神明,展現多元信仰融合。1990年代納骨塔抗爭中,大化宮成為社區抗議象徵,成功影響政府決策。廟宇不僅是信仰中心,也見證地方歷史與社會運動,近年更舉辦親子活動,推動文化傳承與社區互動。
大化宮位於苗栗縣頭份市鬥煥裏,是該地重要的宗教與文化中心,其歷史可追溯至嘉慶十四年(1809年),由開墾者徐德清攜來三山國王香火建立,初名「三山國王廟」,後於1922年與1961年兩度修繕,1974年信徒大會決議更名為「大化宮」。這座廟宇不僅是鬥煥里居民的精神依靠,更在歷史上扮演過關鍵角色,尤其在1990年代的納骨塔抗爭事件中,成為社區抗議與抗爭的象徵。
大化宮的建築與結構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與歷史價值。現址宮廟於民國84年(1995年)竣工,耗資捌仟餘萬元,一樓主祀三山國王,配祀註生娘娘、孔夫子、文昌帝君與倉頡聖人;二樓則供奉觀音佛祖、天上聖母與九天玄女。廟內的神像與供奉安排,體現了臺灣民間信仰的多元融合,三山國王作為潮州三山之神,其信仰源於隋唐時期,並在清代因徐德清的傳播而紮根於鬥煥坪附近各莊。廟宇的建造與修繕歷程,也反映了地方社區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需求與文化願景。
大化宮的歷史與抗爭事件密切相關。1992年,因廟基狹小,管委會決定興建新廟,於同年11月11日選定鬥煥裏大成街185號動土。然而,1995年9月26日,居民因反對元華開發公司興建納骨塔而展開抗爭,議員蘇文楨率議會召開專案會議,縣府各部門與反對居民共同參與。抗爭過程中,居民將三山國王神像請至納骨塔工地旁的自救會帳棚,以宗教活動名義反制警方的《集會遊行法》執行,並引進政治人物與民間力量參與,形成特殊的抗爭模式。此事件最終促使縣府與省府接受監察院糾正,撤銷元華公司興建執照,大化宮的三山國王神像於1997年9月20日請回,結束一年八個月的抗爭。此抗爭不僅反映地方居民對公共工程的審慎態度,也展現民間信仰與社會運動的互動,成為臺灣地方抗爭史的重要案例。
大化宮的宗教文化意義深遠,三山國王信仰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與鬥煥里居民的歷史記憶緊密相連。三山國王原為潮州三山之神,其信仰源於隋唐時期,後因徐德清的傳播而紮根於鬥煥坪附近。廟宇的建立與維護,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成為社區凝聚的中心。廟內的祭祀活動,如五朝福醮(民國89年12月2日舉行),體現了地方信仰的繁榮與虔誠,也展現了廟宇在地方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大化宮的神像與供奉安排,也反映了臺灣民間信仰的包容性,例如將孔夫子、文昌帝君等儒道神祇納入供奉,展現了多元信仰的融合。
大化宮的歷史與抗爭事件,也反映出臺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與張力。1995年的納骨塔抗爭,是地方居民對公共工程與環境保護的抗議,也展現了民間信仰與法律法規的對話。抗爭過程中,居民以宗教活動為名,引進政治與民間力量,並成功讓政府回應民意,這顯示了民間信仰在社會運動中的作用。此外,抗爭事件也促使地方社區更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並形成更強的凝聚力。
大化宮的現狀與未來發展,也值得關注。2000年8月13日,廟方拆除因結構坍塌與配合公路拓寬的舊廟,並將舊廟前的兩棵老榕樹移植至育達學院廣亞草坪,展現了廟宇的更新與環境考量。2019年5月,大化宮被指定為健檢點,體現了廟宇在現代社會中的多功能性。此外,廟宇也舉辦親子活動,如「客家情長」親子脆梅DIY,促進社區互動與文化傳承,展現了廟宇在社會教育與文化保存中的角色。
總體而言,大化宮不僅是鬥煥里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地方歷史與抗爭的見證。其歷史沿革、建築結構、宗教文化與社會影響,都體現了臺灣地方社會的多元與複雜。大化宮的抗爭事件,不僅是地方居民對公共工程的抗議,也是民間信仰與社會運動的結合,成為臺灣社會的重要記憶。未來,大化宮在保持其宗教核心功能的同時,也需面對現代社會的變遷,如何在保育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其持續存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