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窯位於苗栗縣造橋鄉,是陶藝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地。由徐連斌於1989年創立,後轉型為木頭窯,結合傳統技藝與創新設計,成為苗栗文化亮點。這裡有手拉坯教室、陶藝展覽,讓遊客親自體驗創作樂趣。木頭窯也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如桐花陶系列,展現淡雅風格。徐連斌致力教學與創新,如將雷射雕刻運用於陶器,讓傳統工藝更具現代感。木頭窯不只傳承技藝,也推動在地文化與創意產業,成為讓人放鬆與思考的藝術空間。
木頭窯位於苗栗縣造橋鄉大西村,這處陶藝工作室不僅是當地文化的重要象徵,也成為推廣陶藝教育與生活美學的搖籃。自徐連斌先生於1989年創立「聯合陶藝工作室」,並於1998年轉型為木頭窯後,這座工作室逐步發展成為結合傳統陶藝技藝與現代創新精神的藝術空間。其地理位置在造橋鄉大西村錦水國小旁,周圍環境寧靜,四周環繞著百年樟樹與軟毛柿樹,為這處陶藝工坊增添了自然與歷史的氛圍。木頭窯的建立不僅是對傳統陶藝的守護,更是對在地文化與創意產業的活化,成為苗栗縣文化觀光的重要亮點。
木頭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西村曾經繁榮的磚瓦與裝飾陶瓷產業。徐連斌自小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耳濡目染父親的陶瓷工廠,對陶土產生濃厚興趣。他畢業於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退伍後進入裝飾陶瓷工廠工作,從基層的灌漿、上釉、燒窯到彩繪,逐步掌握陶藝的各項技藝。然而,隨著苗栗陶瓷產業的沒落,徐連斌選擇轉向教學與創作,於1989年成立「聯合陶藝工作室」,深入苗栗縣各級學校,從幼稚園到國中,透過簡單的平面捏陶開始,逐步引導學生進入立體陶藝的領域。這段經歷讓他對陶藝教育有更深入的體會,也為他日後轉型為木頭窯奠定了基礎。
1998年,徐連斌正式轉型為木頭窯,這不僅是工藝技藝的轉變,更是一種對陶藝創作方式的創新。木頭窯的命名,可能取自於其特殊燒製技術,或者與其「木質」般的質感有關,但無論如何,這座工作室以「手拉坯」與「陶藝教室」為核心,讓遊客能親身參與陶藝創作,體驗捏陶的樂趣。在這座工作室裡,可以看到許多手工精巧的陶藝作品,包括茶具、花器、甕、瓶、罐、盤等,尤其以釉色創意與造型設計令人讚嘆。此外,木頭窯還開發出生活陶藝產品,例如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認證的「桐花陶」,將桐花的意象融入陶器設計,如水盆、淺盤、茶杯、碗碟等,以淡雅的用色與素樸的風格,反映桐花的婉轉與清淡,也成為客家文化與陶藝結合的代表。
徐連斌的陶藝創作不僅注重技藝的精緻,更追求藝術的創新與突破。他師承陳煥堂、李淳雄、徐啟灥、蔡俊偉等老師,並在多項比賽中獲獎,以豐富的想像力不斷挑戰陶器的各種可能。其中,他為第一個成功將雷射鵰刻運用在陶器上的人,這項技術的應用讓陶藝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也為傳統陶藝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這種創新精神,也反映在木頭窯的展覽空間中,二樓的「藝品展覽館」裡,可以看到許多結合現代設計與傳統技藝的陶藝作品,展現出陶藝在當代的應用與價值。
木頭窯的教育推廣活動也是其重要特色。透過手拉坯教室,遊客可以親身體驗陶藝的創作過程,從選土、拉坯、塑形到上釉、燒製,每一步都充滿挑戰與樂趣。這不僅是對陶藝技藝的學習,更是一種與歷史連結的體驗。徐連斌認為,陶藝的傳承需要年輕一代的參與,因此他持續舉辦陶藝工作坊,讓更多人瞭解陶藝的價值與魅力。此外,木頭窯也與學校合作,將陶藝課程融入教育體系,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傳統工藝的美與智慧。
木頭窯的地理位置與周圍環境,也使其成為一個與自然相結合的藝術空間。大西村的自然景觀,如百年樟樹與軟毛柿樹,為這處陶藝工坊增添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與自然的寧靜。而木頭窯本身的設計,也與周圍環境相呼應,使其成為一個讓人放鬆與思考的地方。當遊客步入木頭窯,首先會感受到的,是那裡傳來的陶土的氣味與手工的溫暖,而這種感覺,正是這座工作室最動人的地方。
木頭窯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使其成為苗栗縣重要的文化地標。它不僅是陶藝技藝的傳承者,更是在地文化與創意產業的推動者。徐連斌的創作與教育理念,讓木頭窯成為一個讓傳統與創新共存的地方,也讓這座工作室成為一個讓人心靈得到放鬆與滋養的空間。無論是親身參與陶藝創作,還是欣賞展覽中的陶藝作品,都能在木頭窯中找到與陶藝相關的啟發與樂趣。這座工作室的每一個角落,都透露著對陶藝的熱愛與對文化傳承的責任,也讓木頭窯成為一個值得長久停留的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