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仔埔青錢第

青錢第在苗栗縣西湖鄉,是重要的歷史遺產,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已有百年歷史。這座古宅是張氏家族的故居,建築風格獨特,是研究客家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證據。青錢第的結構呈「昌」字形,有三合院設計,正廳門楣寫著「青錢第」,象徵家族興旺。建築裝飾有魚形屋頂、蝙蝠圖案,寓意吉祥。青錢第如今被妥善保護,成為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吸引許多遊客和學者來參觀。

青錢第位於苗栗縣西湖鄉五湖村茅仔埔,是臺灣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至今已逾百年。這座古宅不僅是張氏家族的故居,更因獨特的建築風格與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研究傳統客家建築與地方歷史的重要實證。青錢第的建造過程、結構設計、裝飾工藝,以及其在歷史與文化上的意義,都展現了臺灣早期移民在異鄉建立家園的辛勞與智慧,也反映了客家人對家園的珍視與對傳統價值的傳承。

青錢第的歷史背景與建造過程
青錢第的建造與張氏家族的遷徙歷史緊密相關。據傳,張氏家族的始祖張振龍公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自福建海豐縣渡海來臺,定居於通霄莊山頂,以裁縫為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其後代在清同治年間(1868-1875年)於現址建造了這座古宅。當時的張氏家族因商業與農業的發展,逐漸壯大,青錢第的建造也成為家族興盛的象徵。這座古宅的建造過程,不僅體現了當時建築技術的精緻,也反映了客家人在異鄉建立家園的堅定意志。

青錢第的建築結構與設計
青錢第的建築結構呈「昌」字形,這是一種特殊的佈局設計,象徵家族的昌盛與繁榮。整座古宅以三合院形式建造,中央為正廳,左右為廂房,並設有兩座庭院,形成內外院的結構。正廳是整座建築的核心,其門楣上書有「青錢第」三字,這不僅是宅邸的名稱,也寓意著家族的財富與聲譽。正廳中央設有列祖列宗的神龕,稱為「青合堂」,這座神龕由粗厚的木材構成,樸素卻莊嚴,展現了客家人對祖先的敬重。

青錢第的建築工藝與裝飾
青錢第的建築工藝極具特色,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其裝飾元素。例如,屋頂的設計中,有魚形的造型,象徵「如魚得水」的吉祥寓意,也方便雨水排放。牆壁上則有倒懸蝙蝠的圖案,代表「福到」的祝福。此外,青錢第的建築採用「金包玉」的工法,即以紅磚包覆夯土牆體,既保護了夯土結構,也增添了建築的美感。這些裝飾元素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反映了客家人對傳統符號的運用與信仰。

青錢第的文化意義與歷史價值
青錢第不僅是張氏家族的故居,也是臺灣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座古宅的建造過程,體現了客家人在異鄉建立家園的辛勞與智慧。其建築風格與工藝,也展現了客家人對傳統建築技術的掌握與創新。此外,青錢第的歷史與張氏家族的遷徙歷史緊密相連,是研究臺灣移民史的重要實證。如今,青錢第作為文化資產,被視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也吸引許多學者與遊客前來參觀。

青錢第的周圍環境與生態
青錢第的周圍環境極具特色,古宅周遭被翠竹環繞,形成了一種幽雅的自然景觀。這種環境不僅增添了古宅的美感,也展現了客家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此外,古宅所在的茅仔埔地區,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這也是張氏家族在該地定居的原因之一。青錢第的歷史與環境的結合,使其成為一個兼具歷史價值與生態價值的古蹟。

青錢第的現狀與保護
目前,青錢第作為文化資產,受到政府的保護與管理。雖然經歷了多次的修繕與整修,但其原貌仍能見證當時的建築技術與風格。每年,許多學者與歷史愛好者會前來參觀,以研究其歷史與文化價值。此外,青錢第也成為地方文化活動的重要場地,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與展覽,以傳承客家文化。

總結而言,青錢第是臺灣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其歷史背景、建築結構、裝飾工藝與文化意義,都展現了客家人在異鄉建立家園的辛勞與智慧。這座古宅不僅是張氏家族的故居,也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值得後人珍惜與保護。

附近的景點
彭城劉氏宗祠
金龍窯
黃金一路-苗栗伯朗大道
陶蝶H
媽祖石雕
鄉野傳奇休閒農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