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港貝化石層位於臺灣中部,頭嵙山層範圍內,有豐富的貝類化石,科學價值高。地形受白沙屯背斜影響,形成特殊景觀。周圍有沖積平原和沙丘,與河流及海陸沉積有關。地質上頭嵙山層分為五段,化石層多位於香山相,含有許多沉積構造。化石種類多,如海扇、海膽等,其中有些是台灣特有種。然而,因人工海岸與自然因素,環境受影響,需加強保護與研究。
過港貝化石層位於臺灣中部,處於頭嵙山層的分佈範圍內,其地質構造與地形特徵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該地區的化石層主要出露於白沙屯背斜的影響範圍內,結合地形與地層的演化,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與科學研究對象。以下將從地質構造、地形特徵、化石分佈與歷史背景等角度,重點介紹過港貝化石層的地理特點。
首先,過港貝化石層的地理位置與地形特徵與周遭地形有著密切的聯繫。該地區位於頭嵙山層的分佈範圍內,而頭嵙山層是臺灣中部主要的巖盤基層,其巖性以砂頁巖互層為主,含有豐富的貝類化石。過港貝化石層的出露地點主要集中在白沙屯背斜的影響範圍內,這使得該地區的地形呈現出明顯的傾斜特徵。根據地質調查資料,頭嵙山層的巖層呈東西走向,向西傾斜,其地勢由東南方向西北方緩傾,這與白沙屯背斜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聯。此外,過港貝化石層的周遭地形包括沖積平原與沙丘地,這些地形特徵與該地區的水文條件和地質活動密切相關。
在地形方面,過港貝化石層的周遭地形以沖積平原與沙丘地為主,這些地形的形成與該地區的河流系統和海陸交界處的沉積作用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西湖溪口附近的地形由於長期受到東北季風的吹拂,導致河口南岸積沙增多,使得清海宮以北的海岸地區呈現向海擴大的趨勢。然而,由於人工化海岸的影響,原本的砂礫灘地受到破壞,導致南邊沙灘內縮,目前僅剩較偏北處溪口附近有較大的沙灘,再往南沙灘的景觀已經消失,呈現礫石灘地分佈。這種地形的變化不僅影響了該地區的自然景觀,也對過港貝化石層的保存環境產生了影響。
從地質構造的角度來看,過港貝化石層的出露地點主要位於頭嵙山層的分佈範圍內,而頭嵙山層的巖層包含多個段層,其中虎頭崁段為礫巖,即所謂的火炎山礫巖,其餘四個巖段均屬於砂、頁互層,即所謂的香山砂頁巖段。這些巖層的形成與更新世的造山運動有著直接的關聯,其巖性差異使得頭嵙山層可以細分為五段,而過港貝化石層的出露地點主要位於香山相巖層的範圍內。香山相巖層由泥質砂岩、細砂岩與頁巖之互層夾薄層礫巖組成,呈灰色或青灰色,地層平坦,傾角在十幾度之內,走向大致為南北或北北東,其含化石甚豐,各種沉積構造發達,代表海退時之淺海沉積。
過港貝化石層的化石種類豐富,包含貝類、有孔蟲、蘚蟲類、海膽、藤壺、單體珊瑚、螃蟹等。其中,貝類化石的種類與數量在臺灣名列第五名,其中列於前四位的化石出露處都位於南部地區,而過港貝化石層則是臺灣中、北部地區出露貝化石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例如,長沼長形海扇僅出現於本縣內,苗栗掌形海扇更是本區域特有種化石,這些特有種化石的發現,使得過港貝化石層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歷史背景方面,過港貝化石層的出露與該地區的歷史活動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該地區的海岸線在過去曾經是砂礫灘地,但由於人工化海岸的影響,原本的砂礫灘地受到破壞,導致南邊沙灘內縮,目前僅剩較偏北處溪口附近有較大的沙灘。此外,該地區的河流系統,如西湖溪,其流經路線與沉積作用也對過港貝化石層的保存環境產生了影響。西湖溪口附近的地形由於長期受到東北季風的吹拂,導致河口南岸積沙增多,使得清海宮以北的海岸地區呈現向海擴大的趨勢,然而,這種地形的變化也影響了該地區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
在保護與研究方面,過港貝化石層的保存環境受到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該地區的海岸線變化與人工化海岸的影響,使得原本的砂礫灘地受到破壞,影響了過港貝化石層的保存環境。此外,該地區的河流系統與沉積作用也對過港貝化石層的保存環境產生了影響。因此,過港貝化石層的保護與研究需要考慮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影響,以確保其科學價值得以保存。
總體而言,過港貝化石層的地理位置與地形特徵、地質構造、化石種類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臺灣中、北部地區重要的自然科學研究對象。該地區的化石層不僅具有豐富的化石種類,也具有特有性與稀少性,因此,過港貝化石層的保護與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然而,該地區的保存環境受到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的保護與研究,以確保其科學價值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