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民俗館位於彰化市八卦山腳下,原為清朝李氏園邸,後改建為博物館,保留許多歷史建築與文化地標。館內融合傳統與現代設計,設有多功能展覽與教育空間,並收藏許多文物與碑記,展現臺灣歷史與文化。古月民俗館不僅是文化保存的示範,也舉辦各種活動,促進文化交流與觀光。其創新經營與歷史價值,也獲得許多榮譽與肯定。
古月民俗館座落在彰化市八卦山腳下,其歷史背景與地理位置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意涵。這座建於民國95年的博物館,原為清代彰化聞人李氏員外園邸,其範圍東至節孝祠、古月井(今彰化生活美學館),西至古月園酒家(今中山商場),南至彰化東門樂耕門(今交通隊前),北至彰化公會堂(今彰化藝術館),園邸周圍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歷史建築與文化地標,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文化景觀。古月民俗館的興建,不僅是對歷史遺址的再利用,也展現了臺灣文化保存的創新思維。
古月民俗館的歷史起源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間,當時彰化縣誌記載「古月井」位於東門外八卦山麓,是居民李氏園中突然湧出的甘泉,邑令胡公捐俸購置為井,並在嘉慶年間由知縣胡應魁立下「古月井碑記」,證明古月園的由來。這座井的歷史與碑記的保存,成為古月民俗館的重要文化資產。而古月民俗館本身,則是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襲後拆除的天后宮遺址興建,工程歷經兩年,於民國95年完工,展現出「有限空間、無限館藏」的設計理念,透過巧妙的空間規劃,將歷史遺址轉化為文化教育與交流的公共空間。
古月民俗館的建築結構為地上四樓,總面積約940.27平方公尺,其設計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既保留歷史遺址的歷史感,又提供現代化的展覽與教育功能。館內設有藝文表演場、民俗才藝研習室、展覽室、半線史蹟室、多媒體影音劇場、會議室及觀景臺等空間,這些設施不僅展現了文化保存的多元性,也為學術研究、教育推廣與社區活動提供了活躍的平臺。其中,觀景臺位於建築頂樓,可俯瞰八卦山與周圍景觀,為參觀者提供一個與自然環境互動的視覺體驗。
在展覽內容方面,古月民俗館以介紹彰化市開發史與臺灣民俗文物為主軸,並輔以展覽其他藝品、產業與全國各地特色,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展示空間。館內收藏的文物包括古月井碑記、清代園邸相關歷史資料、民俗器具與傳統工藝品,這些展品不僅記錄了臺灣的歷史與文化,也展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與生活態樣。此外,館內還舉辦鄉土文化活動,如傳統音樂表演、民俗節慶活動與手工藝研習,這些活動讓參觀者能更深入地瞭解臺灣的傳統文化。
古月民俗館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體現在其與周邊歷史建築的互動關係。例如,古月井的歷史與碑記的保存,與周邊的節孝祠、古月園酒家、彰化東門樂耕門等建築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文化圈。這些建築與古月民俗館共同構成彰化市的文化地標,成為遊客探索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據點。此外,古月民俗館作為古蹟活化的代表,其興建過程也展現了臺灣在文化保存與再利用方面的創新思考,為其他歷史遺址的活化提供了借鏡。
在文化活動方面,古月民俗館不僅是歷史文物的展示場所,也是一個活躍的文化交流平臺。館內定期舉辦藝文活動,如傳統音樂表演、民俗節慶活動與手工藝研習,這些活動不僅吸引本地居民參與,也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遊客,促進文化與觀光的結合。此外,古月民俗館也與學校與機關合作,提供校外教學與團體導覽服務,讓更多人能親近臺灣的文化遺產。
古月民俗館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反映在它所獲得的榮譽與認可。例如,該館曾獲2009年經濟部商業司「創新營運模式示範」獎項,並在數位時代的評選中獲得多項榮譽,顯示其在文化保存與創新經營方面的成就。這些榮譽不僅肯定了古月民俗館的歷史價值,也凸顯了其在文化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總體而言,古月民俗館不僅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活躍的文化交流與教育平臺。它透過巧妙的空間規劃與多元的展覽活動,將歷史遺址轉化為現代的文化空間,為臺灣的文化保存與推廣提供了重要的實例。古月民俗館的存在,不僅讓參觀者能深入瞭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也展現了臺灣在文化保存與創新經營方面的遠見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