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宮在二林鎮中正路與儒林路交界處,是當地最重要的古蹟與信仰中心,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現存三進式建築結合傳統廟宇與街屋風格,展現二林文化與歷史。仁和宮多次重修,融合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如日治時代的藝術裝飾風格。周遭中正路與儒林路為二林早期發展的重要街道,沿路老街屋與市場保留了許多歷史風貌,與仁和宮共同構成二林古蹟群的特色。
仁和宮位於二林鎮中正路與儒林路交會處,是二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與信仰中心,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現存建築為三進式結構,融合了傳統廟宇與街屋形式,展現了二林地區的歷史演變與文化特色。作為二林歷史的核心象徵,仁和宮不僅是地方信仰的凝聚點,也與周遭街道、橋樑及市場等歷史景觀共同構成二林古蹟羣的重要組成部分。
仁和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其創建年代雖無明確記載,但根據廟內留存的嘉慶20年(1815年)重修碑記,可知其在嘉慶12年(1807年)曾進行過重修。此後,廟宇在大正14年(1925年)及民國50年(1961年)兩次重修,建築風格在保留原有形制的基礎上,逐漸融入日治時期的建築元素。目前留存的主體建築為三進式結構,正立面窄而進深彌補空間,門神鵰刻雖經重繪,但依稀可見1961年彩繪匠師郭新林的影子,展現了傳統彩繪技藝的傳承。
仁和宮的建築形式為街屋式,正立面窄小,以進深延展空間,三進式結構(或稱三殿二進)的設計,使廟宇在狹窄的街巷中仍能展現規模。入口處的門神鵰刻為典型傳統風格,門框與窗櫺的裝飾則融合了藝術裝飾時期的元素,如圓拱或尖拱窗飾,體現了從華麗巴洛克風格轉向簡約藝術裝飾的過渡時期特徵。廟內的空間佈局以中軸線對稱,主殿前設有拜亭,後方為神龕,整體建築與周遭街屋形成整體的歷史景觀。
仁和宮所在的中正路與儒林路,是二林早期發展的重要街區。中正路從鬥苑路起點,沿著二林溪北岸延伸,沿途分佈著多棟保存完好的老街屋,建築風格多為昭和時期(1927-1945年)的藝術裝飾風格,簡潔的女兒牆、圓拱或尖拱窗飾,與仁和宮的建築風格相呼應。中正路與儒林路交會處的十字路口,是二林歷史的核心點,周遭老街屋多為洪姓樓房,其建築形式為標準的過渡時期風格,轉角處的三角窗與女兒牆設計,展現了當時建築技術的特色。
儒林路的命名來源與二林地區的歷史文化有密切關聯。根據傳說,嘉慶年間,彰化縣令楊桂森見到此地小販能吟詩作對,遂建議取近音「儒林」,以表彰此地文風。儒林路沿線分佈著多棟老宅,其中儒林橋為跨過舊二林溪的重要橋樑,橋南臨馬路街屋多已翻新,橋北則保留了部分日治或光復初期的街屋。儒林橋以南的市場區域,現為早市所在地,市集氣氛濃厚,與仁和宮的信仰文化相呼應。
仁和宮後方的儒林路早市,是二林傳統市場的代表,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曾是二林溪沿岸的重要貿易中心。早市沿著儒林路延伸,市場內有許多老店與小喫攤,展現了二林的市井文化。市場周遭的老街屋多為木構建築,屋頂為斜頂或平頂,與仁和宮的建築風格形成對比,卻共同構成二林歷史街景的特色。
仁和宮與周遭街巷的關係,體現了二林地區的歷史演變。早期二林的發展區域在仁和宮以南至二林溪之間,日治時期重心北移,鬧區落在仁和宮與零售市場間的「井」字街道。鬥苑路南北向段以東為文教區,以及日本人居住區,如今尚存武德殿、二林公學校禮堂及宿舍等古蹟。仁和宮所在的中正路與儒林路,則是二林歷史的核心街區,其沿線的老街屋與市場,展現了二林的市井生活與文化特色。
仁和宮的建築與周遭景觀,也反映了二林地區的歷史變遷。例如,中正路的街屋多為昭和時期的建築,其簡潔的設計與藝術裝飾風格,與仁和宮的三進式結構相呼應,體現了二林在日治時期的建築特色。而儒林路的「儒林」之名,則與二林的文風歷史相呼應,展現了二林地區的文化底蘊。
仁和宮作為二林信仰中心,其歷史與文化價值遠超於單純的宗教活動。它與周遭街巷、橋樑、市場等歷史景觀共同構成二林古蹟羣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二林地區的歷史演變與文化特色。仁和宮的三進式結構、藝術裝飾風格、與周遭街屋的整體景觀,都是二林歷史的重要見證,值得深入探討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