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十宜樓

鹿港十宜樓位於彰化縣鹿港鎮,是歷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建於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經過多次改建,成為文人雅士聚集的場所,「十宜」之名正是對其文化功能的體現。十宜樓的建築形式為「二坎二進一院」,有跑馬廊與銃櫃等特色設施,展現當時的防禦需求與功能性。它不僅反映了清代鹿港的商業與文藝發展,也成為研究地方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的重要資料。

鹿港十宜樓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是該地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建築形態與歷史背景深具研究價值。這座長條形的店屋建築,建於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歷經多次改建後,成為鹿港文人雅士聚集、詩詞吟詠的場所,其「十宜」之名,正是對此文化功能的具體體現。十宜樓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不僅反映了清代鹿港的商業與文藝發展,也展現了地方社會的階層結構與生活型態。

十宜樓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
十宜樓位於鹿港鎮金盛巷內,與當時的五福大街(今中山路147號、149號)相連,這條街巷在清代是鹿港的繁華商貿中心,也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場所。十宜樓的建造者為陳氏家族,該家族在清代因經營廈郊貿易而聲譽遠播,陳克勸便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他於嘉慶十年(1805年)到鹿港創立「慶昌行」,專營廈郊貿易,成為當時鹿港最大的商行之一。陳氏家族的商業成就,使其在鹿港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十宜樓的建造,也與其家族的經濟實力與文化追求有著密切關聯。

十宜樓的建築特色
十宜樓的建築形式為「二坎二進一院」,這是一種典型的清代店屋建築格局,其結構由前後兩進的房舍組成,中間以樓井連接,並設有跑馬廊與銃櫃等防禦設施。這座建築的立面為1934年建成,屬於前現代主義風格,其設計融合了功能性與審美性。例如,樓井不僅用於通風與採光,也成為建築內部的空間特色;跑馬廊則是連接兩側房舍的重要通道,使整體建築更具動線性與開放性。

銃櫃是十宜樓最具特色的防禦設施之一。它位於金盛巷道的高聳壁體上,前、左、右各設有銃眼,可居高臨下監視外方動靜,這項設施反映了當時鹿港對海盜與土匪的防禦需求。此外,十宜樓的後段與左右三間房屋連接相通,形成一個完整的居住與商業空間,這也顯示出清代店屋建築的功能性與靈活性。

十宜樓的文化意義
十宜樓之所以得名「十宜」,是因它符合「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十種文人雅士的喜好。這座建築不僅是陳氏家族的住宅,也成為當時鹿港文人雅士聚集、詩詞吟詠的場所。根據傳說,十宜樓的主人是一位好客的文人雅士,為讓客人能在高處倚欄望月,特於兩樓間建造跑馬廊,使文人雅士得以在此品茗、對月、吟詩,並與友人交遊。這種文化功能,使十宜樓成為鹿港文風鼎盛時期的重要象徵。

十宜樓的歷史記載中,也出現了許多與文人雅士相關的記載。例如,鹿港竹枝詞中提到「九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這句詩不僅描繪了十宜樓的地理位置,也強調了其作為文人雅集場所的特色。此外,十宜樓的歷史與周邊環境也與鹿港的歷史發展 closely 相關。例如,它與慶昌號的商業活動有著密切關聯,而慶昌號的興衰,也影響了十宜樓的歷史地位。

十宜樓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十宜樓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特色,更在於其文化功能。它作為清代鹿港的文人雅集場所,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文藝生活的重視。此外,十宜樓的建造與陳氏家族的商業成就有著密切關聯,這也顯示出清代鹿港商業與文化發展的互動關係。十宜樓的歷史,也成為研究清代鹿港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的重要資料。

十宜樓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體現在其建築與周邊環境的互動上。例如,它與五福大街的地理位置相連,使它成為鹿港文人雅士交遊的重要場所。此外,十宜樓的歷史也與鹿港的交通與商業發展有著密切關聯。例如,它所在的金盛巷,是當時鹿港的重要街巷之一,與其他歷史建築如文開書院、不見天街等共同構成鹿港的文化景觀。

總結而言,鹿港十宜樓是一處兼具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建築,其建築特色與歷史背景,不僅反映了清代鹿港的商業與文藝發展,也展現了地方社會的階層結構與生活型態。十宜樓的「十宜」之名,正是對其文化功能的具體體現,而它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也成為研究清代鹿港歷史的重要資料。

附近的景點
九曲巷
意樓
鹿港丁家大宅
鄭應諧藝術金雕
甕牆
鹿港民俗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