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庄役場

溪湖莊役場位於彰化縣溪湖鎮,是日治時期重要的行政建築,見證了從清代到現代的歷史變遷。這棟兩層鋼筋混凝土建築,有典型的日治風格,現在是溪湖藝文館,成為文藝活動中心。它經歷多次改建與保存,是臺灣少數保存完好的日治行政建築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溪湖莊役場位於臺灣彰化縣溪湖鎮,是臺灣日治時期重要的行政建築之一,其歷史與建築價值深具代表性。這棟建築不僅是溪湖鎮的歷史標誌,也承載了該地區從清代到戰後的行政與社會變遷。從其建造背景、建築風格、歷史沿革到現今的用途,皆反映出臺灣地方歷史的演進與文化特色。

溪湖莊役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當時作為溪湖莊的行政中心,是當時該地區的最高行政機關。在日治時期,這棟建築被稱作「溪湖街役場」,並在1938年溪湖莊升格為溪湖街後改稱。戰後,隨著溪湖莊改制為溪湖鎮,役場也成為溪湖鎮公所的辦公大樓。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鎮公所逐步遷移至新址,這棟建築便成為溪湖鎮的歷史遺產,並於2002年被公告為歷史建築,現今作為溪湖藝文館,成為當地文藝活動的中心。

從建築結構來看,溪湖莊役場是一座兩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屋頂為四坡頂,上舖水泥屋瓦,整體造型簡潔,具有典型的日治時期建築風格。其正面有山形女兒牆,牆下方有三個拱形泥塑裝飾,兩旁為窗戶,中間設有門戶,可通往陽臺。建築外觀呈現幾何造型,並有藝術裝飾的設計,如中央門洞開門處的出挑陽臺,以及一樓牆基的洗石子飾面。這些細節不僅展現當時的建築技術,也反映了日治時期在臺灣的建築風格。

這棟建築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它所見證的歷史變遷。從清代到日治時期,再到戰後的行政中心,溪湖莊役場經歷了多次角色的轉換。在日治時期,它作為溪湖街的行政中心,統籌地方事務,並在戰後成為溪湖鎮公所的辦公大樓。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鎮公所逐步遷移至新址,這棟建築便成為歷史的見證者,並在2002年被列為歷史建築,現今作為溪湖藝文館,展現其文化價值。

除了建築本身,溪湖莊役場的周邊環境也值得關注。例如,附近的溪湖國小(原名溪湖公學校)創立於1903年,當時由本地鄉民楊集與李聲洲捐地設校,校名為溪湖公學校。這所學校的歷史與溪湖莊役場有著密切的聯繫,因為它們都屬於同一個歷史時期的教育與行政體系。溪湖國小的校門設計者為日本建築師,門柱為洗石子仿石堆砌,色澤為墨綠色,門扉為鍛鐵鑄造,外觀莊嚴大方,與溪湖莊役場的建築風格有著相似之處,顯示當時在臺灣的建築風格與技術。

此外,溪湖莊役場的周邊環境也反映了該地區的歷史與文化。例如,溪湖鎮的市區與西側地區在1920年實施街莊制度後,被劃分為溪湖莊,轄屬臺中州員林郡。這棟建築作為當時的行政中心,不僅是地方治理的樞紐,也成為該地區文化與社會活動的中心。在戰後時期,這棟建築作為溪湖鎮公所的辦公大樓,繼續扮演著地方行政的重要角色,直到鎮公所遷移至新址。

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溪湖莊役場也經歷了多次改建與修復。例如,在1967年與1980年代,鎮公所後方的宿舍與警衛室被拆除,改建為辦公室。然而,這棟建築本身的結構與設計在這段期間未受太大影響,並在1982年曾一度有拆除計畫,但後來因故中止。這顯示了這棟建築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使其得以保存至今。

現今,溪湖莊役場作為溪湖藝文館,不僅是地方文藝活動的中心,也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建築的重要場所。這棟建築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臺灣少數保存完好的日治時期行政建築之一,對於瞭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而言,溪湖莊役場不僅是溪湖鎮的歷史標誌,也承載了該地區從清代到現代的行政與社會變遷。其建築結構、歷史沿革與周邊環境,皆反映了臺灣的歷史與文化特色,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建築的重要對象。無論是從建築技術、歷史價值,還是文化意義而言,溪湖莊役場都值得深入探討與保存。

附近的景點
福安宮
溪湖軍機公園
巫家捏麵館
溪湖糖廠
陳忠露雞毛撢子
韭菜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