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市江九合濟陽堂

員林市江九合濟陽堂是臺灣中西部重要的歷史建築,融合日治時期與傳統工法,展現客家文化與歷史。建築由正身、第二進與後排房屋組成,形成三合院式佈局。正身有公媽廳與生活空間,屋頂與裝飾具洋風特色。風水池與古井則反映早期開墾歷史。第二進為傳統神明廳,裝飾豐富。後排房屋則保留早期建築結構與材料。整座建築群見證臺灣社會變遷與文化傳承,未來若加強保存,將更完整呈現其歷史價值。

員林市江九合濟陽堂位於臺灣中西部,是臺灣歷史建築中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其建築形式融合了日治時期與傳統工法的特徵,展現出客家人在地文化與歷史軌跡。整座建築羣由正身、第二進與後排房屋組成,構成三合院式佈局,並以護龍與露天巷道連結,形成完整的聚落空間。以下將針對重點地點逐一介紹,以呈現其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文化價值。

首先,正身為整座建築羣的核心,面寬五開間,中間為家族祭祀中心——公媽廳,左右次間與稍間則為族人生活空間。正身的屋頂為硬山形式,屋瓦為黑瓦(仰合瓦),屋脊上飾有花磚等裝飾,這些裝飾為近年整修之作品。正身的簷柱為洗石子質地,柱頭採洋風形式,配合梭柱無溝槽的柱身與傳統圓形柱珠,展現日治時期漢人建築中西合璧的特徵。牆體以紅磚砌成,牆面腰線以下、柱身、拱圈等處廣泛運用洗石子裝飾,類似的洋風裝飾亦出現在前後出簷的墀頭上。正面出簷墀頭明間兩側為印花毛莨葉番仔花裝飾,次間兩側與後方出簷墀頭則為印花勳章飾(鮑魚飾),整體風格為日治時期常見的漢人傳統建築,帶有洋風裝飾。

正身前方設有風水池,符合民宅藏風聚氣的風水格局,池邊設有「九合堂」匾額,為三條街江姓的自立堂號之學仔間。風水池與正身之間的空間為露天巷道,與左右護龍間形成三合院式佈局。正廳正脊上繪有太極圖騰彩繪,門楣上方繪有八仙人物彩,具有「鎮宅吉祥」的寓意。正廳後方尚保留一口古井,凸顯當年開墾彰化平原的歷史背景。古井周圍的環境與正身的結構相呼應,成為整座建築羣的重要標誌。

第二進為核心三合院,中間為七開間,中央為神明廳,其餘部分為私人空間或倉庫。神明廳在裝飾上大量使用傳統彩繪,次間墀頭上則有泥塑人物,展現傳統民間信仰的藝術表現。洋風元素主要展現在洗石子簷柱,與正身相同具有洋風柱頭。屋頂形式為硬山雙坡頂,中脊為大脊,脊堵施作鏤空花磚、交趾陶及彩繪磁磚,脊堵四周以彩繪磁磚作為裝飾,中脊南北兩端施作脊頭及規帶,其表面刷塗水泥漆。屋面以黑色板瓦鋪疊,簷口鋪設紅色薄磚;左右稍間、左盡間目前屋面施作水泥瓦,其水泥瓦類型有棟瓦、棧瓦、軒瓦、袖瓦及鬼瓦,右盡間於後期以石棉瓦覆蓋。屋脊作法與正身類似,有花磚、交趾燒等裝飾。總體而言,與具有洋風的正身不同,第二進在結構與裝飾上更著重於傳統形式與工法的展現。

後排房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位於軸線南側房屋為土埆外牆作卵石牆基,內部為竹籠、編竹夾泥牆隔間、地板為土間。屋頂桁木同樣為竹管,棟架部分則為竹管穿鬥式構造,上有斜樑,屋頂現為水泥瓦。其建築時間較早,保留早期建築構造,且與建築中軸線有一定程度的傾斜。位於軸線中線二排房屋,由其屋頂陰陽坡觀察,配置為互相對向的兩長條形建築,且並無圍屋的曲線,與客家圍屋的配置顯然不同。其兩側巷道出口原設有院門,現僅存南側,原係作為區隔私人空間之用。位於軸線北側房屋為戰後民國34年(西元1945年)左右建造,屋頂目前已經坍塌,但可以觀察其建築形式為略帶紅磚洋風式建築,保留日治時期建築特徵,其建築原做為穀倉使用,現因屋頂塌陷且植被寄生,而現況不佳。

整座建築羣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因交通與經濟因素,許多原住民聚落被漢人移民取代,江姓家族便在此地建立聚落。建築形式融合了傳統客家圍屋與日治時期的建築技術,例如正身的紅磚結構與洗石子裝飾,以及第二進的彩繪與泥塑裝飾,均反映當時的施工技術與材料運用。此外,建築羣中的風水池與古井,亦顯示出早期居民對自然環境的觀察與利用,這些元素在臺灣傳統建築中相當普遍。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部分建築因年久失修而面臨崩壞風險。例如後排房屋的谷倉部分,因屋頂坍塌與植被寄生,現況不佳,需要進行修復工程。而正身與第二進的結構,雖經多次整修,但部分裝飾與工法仍保留原貌,成為研究臺灣傳統建築的重要實證。此外,建築羣的空間佈局與功能配置,亦反映當時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例如公媽廳作為祭祀中心,與左右次間、稍間作為族人生活空間的安排,展現出傳統家族聚落的組織方式。

總體而言,員林市江九合濟陽堂不僅是臺灣歷史建築的代表,亦是研究臺灣社會變遷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實證。其建築形式、裝飾風格與空間佈局,均展現出臺灣傳統聚落的特色,並反映出歷史發展的軌跡。未來若能加強修復與保存,將能更完整地呈現這座建築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涵。

附近的景點
員林衡文宮
員林興賢書院
蜀葵花海
警察故事館
員林車站│單車環市 樂活騎
琉璃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