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峯普天宮位於彰化縣芳苑鄉,創建於1697年,歷經多次遷建,現址於1990年代落成,是全台最大的媽祖廟。廟宇佔地六公頃,採閩南建築風格,內有四殿,包含聖母殿、太歲殿等,雕刻工藝精湛,鎮宮之寶包括媽祖神像與多尊媽祖神尊。廟內供奉多尊神明,如媽祖、關聖帝君、玉皇大帝等,展現多元信仰。廟外有海空步道與福海宮,環境優美,文化活動豐富,是重要的信仰與文化中心,值得遊客探訪。
白馬峯普天宮位於臺灣彰化縣芳苑鄉,其歷史可追溯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當時稱芳苑為「番仔搲」,福建水汛臺灣協防右哨千總陳成功奉祀聖母金身來臺,為感念聖恩提議建廟,並於海邊興建廟宇。然而,因潮汐漲潮的關係,廟宇屢經遷建,最終於鹹豐九年(1859年)遷至芳苑街上,民國59年擴建,民國80年遷建於現址白馬峯吉穴地,民國89年聖母殿天上聖母安座入火。這座擁有三百餘年歷史的廟宇,不僅是芳苑人的信仰中心,更是臺灣重要的宗教與文化象徵。
從地理位置看,普天宮後方的沙丘被視為風水穴位的「白馬峯」,此地名來源於傳說中清朝時期曾見到白色神馬,因此被賦予特殊意義。此沙丘不僅是廟宇的地理標誌,更被視為神靈庇佑的象徵,使普天宮的建築與周圍環境形成獨特的景觀。廟宇本身佔地約六公頃,總建坪六千餘坪,殿高三十五公尺,採閩南式建築,是世界建築面積第一大的媽祖廟。其規模與氣派,使訪客一進廟門便感受到莊嚴與震撼。
廟內設有聖母殿、太歲殿、觀音殿、凌霄寶殿四殿,其中凌霄寶殿更因黃金殿的美譽而聞名。整體的石雕木雕工藝精湛,一殿比一殿更加精采,展現出臺灣傳統建築的精緻與輝煌。例如,聖母殿中的媽祖神像被視為鎮宮之寶,其神威顯赫,民國90年觀音浮壁先登殿救世,顯化法相至今依然清晰。此外,廟內收藏有「湄洲船頭媽祖」及「賢娘港媽祖」神尊,與本宮「軟身媽祖」同為鎮宮之寶,這些神像不僅具備宗教意義,也成為文化保存的重要資產。
普天宮的建築與佈置極具特色,例如二樓奉祀的神明包括主神天上聖母(媽祖)、文昌大帝、神農大帝、關聖帝君、陳將軍(陳成功),這些神明的供奉,使廟宇成為多元信仰的聚會地。三樓則有超過四公尺高度的玉皇大帝金身,造價超過五百萬元,花費三年才完工,其金光閃閃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南鬥星君、太上道祖、地母娘娘、北斗星君等神像也分佈在各殿,展現出道教與佛教融合的特色。
除了建築與神明,普天宮的周邊環境也值得關注。廟前的「海空步道」是觀賞夕陽與海景的絕佳地點,訪客可在此漫步,感受海風的吹拂與夕陽的餘暉。此步道與廟宇形成對稱的景觀,使整體環境更具詩意。此外,普天宮與另一間有名的老廟福海宮相距不遠,兩者相輔相成,形成芳苑地區的宗教與文化景觀。
在文化活動方面,普天宮積極參與公益與文化保存,例如成立顧問團,專為鄉內急難救助及認養七所中小學全校免學雜費,讓莘莘學子可快樂學習,無負擔。此外,廟內設有蓮花燈、文昌筆、吊飾、佛珠等小物,遊客可自由捐獻,作為對神明的敬意與祈願。
歷史方面,普天宮的木牌證明其悠久歷史,但部分資料尚未完全挖掘。然而,其歷史與信仰的傳承,使這座廟宇成為芳苑人的精神依靠。每逢節慶或特殊儀式,廟宇總是熱鬧非凡,信徒與信眾聚集一堂,共同祈求平安與福氣。
總體而言,白馬峯普天宮不僅是臺灣重要的媽祖廟,更是一個融合歷史、文化、信仰與自然景觀的綜合體。其規模與氣派、神明的供奉、周邊的景觀,都使其成為值得深入探訪的宗教與文化景點。對於喜愛歷史與文化旅遊的旅客,這座廟宇絕對是不可錯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