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燒陶藝館位於福興鄉,周圍是綠油油的稻田,園區種滿樹木,提供舒適的休閒空間。由陶藝家施性輝創辦,他將傳統陶藝與現代創意結合,讓遊客在稻田間親手創作,實現「創作可以是休閒、柔軟的」理念。他善用木灰、稻灰等自然材料,讓作品獨特,也傳達環保理念。園區還有DIY玩陶活動,讓遊客親自體驗陶藝過程,感受創作與自然連結的樂趣。
鹿港燒陶藝館位於福興鄉,周圍環繞著綠油油的稻田,園區內種植著許多樹木,為遊客提供一片樹蔭涼風的舒適空間。這間陶藝體驗場地由陶藝家施性輝創辦,他於民國86年在龍山寺旁開設了第一間陶藝文創館,後於十年後在福興鄉購地建立新的園區,讓民眾能在稻田林蔭間親身參與陶藝創作,實現他「創作可以是休閒、柔軟的」理念。園區的環境與體驗項目,結合了傳統陶藝技術與現代創意,成為鹿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點之一。
在龍山寺旁的鹿港燒陶藝館,施性輝的創作特色始終以實驗性與獨特性為核心。他擅長將木灰、稻灰、蚵灰甚至鐵屑融入釉料中,這種非傳統的材料運用,不僅讓陶藝作品呈現出獨特的肌理與色彩,也展現出他對自然資源的深層思考。他提到,這些材料來源於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例如洗澡時燒柴所剩的木灰,或是稻田裡的稻灰,他會將這些「無用之物」轉化為藝術創作的素材,這種環保理念也成為他作品的標誌。施性輝的創作過程充滿不確定性,每次的陶藝作品都因材料與火候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因此他的作品絕無重複,這種「不穩定」的創作方式,正是他對陶藝藝術的理解。
園內的陶藝作品不僅展售,也展現出施性輝對陶藝歷史與文化的研究。他提到,過去鹿港曾是重要的陶藝產業中心,但因海港貿易的繁榮與塑膠製品的興起,陶藝產業逐漸式微,未能在鹿港沿續。然而,他認為陶藝的價值不只在於產業的延續,更在於讓更多人體會創作的樂趣。因此,他透過陶藝館的經營,希望讓遊客在體驗過程中,不僅僅是觀賞作品,更能感受到陶藝的歷史與文化的深遠影響。
在福興鄉的園區,施性輝進一步拓展了陶藝的體驗方式。園區內的稻田與樹木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與自然相處的空間,這與他「創作可以是休閒、柔軟的」理念相呼應。園內的DIY玩陶體驗活動,讓遊客能親手參與陶藝創作,從捏塑、上釉到燒製,每一步都充滿創意與互動。施性輝在園區內設置了專屬的陶藝工作室,遊客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製作陶杯、陶碗等日常用品,或是在稻田間創作屬於自己的陶藝作品。這種親身參與的體驗,不僅讓遊客更深入理解陶藝的過程,也讓他們在創作中找到與自然連結的契機。
園區的環境設計也展現出施性輝對陶藝與自然的融合。他特別在園內種植了許多樹木,不僅提供遮蔭,也讓陶藝作品在自然環境中呈現出不同的肌理與色彩。他提到,這種與自然互動的創作方式,讓陶藝不再只是工藝的技術,而是與自然環境產生共鳴的藝術形式。此外,園區內的空間規劃也考慮到遊客的舒適度,除了傳統的陶藝工作室,也設置了休息區與展覽區,讓遊客在創作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其他遊客的作品,形成一個開放、互動的創作空間。
施性輝的陶藝館不僅是體驗陶藝的場地,更是一個傳承與教育的平臺。他透過陶藝創作,希望讓更多人瞭解陶藝的歷史與文化,也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陶藝的價值。他提到,陶藝的創作過程需要耐心與細心,但這也讓人在創作中找到一種放鬆的方式,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形成對比。因此,他希望透過陶藝館的經營,讓遊客在體驗中感受到陶藝的溫暖與實質,而這種體驗也成為鹿港文化的一部分。
在鹿港燒陶藝館,遊客可以感受到陶藝的歷史與當下創作的結合。無論是在龍山寺旁的傳統陶藝館,或是福興鄉的稻田園區,施性輝的創作理念與體驗方式,都展現出他對陶藝的熱愛與對自然的尊重。這間陶藝館不僅是陶藝的展示場地,更是一個讓遊客親身參與、感受創作樂趣的空間,讓鹿港的陶藝文化在這裡得到延續與創新。